經濟/能源、環保與產業的三贏新思維
2015-06-18 02:11:1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許多開發中國家,常常為了產業發展而犧牲環保,又為了增強產品競爭力,而使用高汙染的廉價能源,再進一步傷害環保,創造許多全球市占率第一的產品。日前,中國大陸前中央電視台新聞製作人柴靜發表《穹頂之下》霧霾紀錄片,更突顯工業、城市發展與環保的兩難。
台灣也曾歷經那樣的年代,隨著環保標準的提高、眾人的關注、以及廠商環保技術的進步,台灣環保相較於過去及開發中國家,雖已有很大的改善,但隨著環保標準持續提高、安全與潔淨能源的要求,以及生活與產業競爭資源等問題,將使得台灣未來必須經常面臨生活、生產及生態間取捨的難題。能源、環保及產業間真的無法兼顧嗎?
更糟的是,當空汙、護樹、缺水及廢核等等不確定議題同時蜂擁而至時,我們看到的現象是,近年來實質投資成長停滯、企業對未來產生茫然與不安,想投資但不知投資什麼,要地沒地,要水缺水、要電不確定、環保規範沒有一個準,想改隨時改,地方政府規範更是各吹各的號,再加上明年選舉將至,加碼插花的立委特別多,這些林林總總,傷害的不只是投資與就業,更大的問題是政府、企業及民眾之間信任崩解,仿佛落入政府效能不彰、企業貪婪、民眾民粹不理性等負評的惡性循環中。
如何解開這個結?也許先從正確及新的認知開始,對於政府或企業而言,台灣生產資源有限,不可能無限擴張,但價值創造卻有無限寬廣的可能,這是未來台灣經濟必走的方向;對民眾而言,環保當然重要,但不能無限上綱,如果刻意忽視或蔑視過去企業的環保努力與成果,而動輒以「禁止」發展為訴求手段,如此當然可以防制汙染、保護環境,但也會把過去的環保信譽一起葬送。當環保模範生企業如台積電,在高規格的環保承諾下,都還可能被要求停止投資擴廠,那這已經不是環保問題,而是整個國家經濟能否持續的問題了。
在新的認知下,對於產業資源運用也應有新思維,例如,在土地的利用上,目前工業用地,顯然在用途及市場價格機制上,已經失靈,工業用地炒地囤地行為,必須有效遏止及解決;否則,再多的地也不夠。在規劃上,配合產業轉型,工業區土地更新再利用,雖然容積獎勵可能引起爭議,但就環保及區域規劃而言,遠比不斷開發新地要好。
就用水來說,過去台灣夏天有颱風,冬天有東北季風,都可以帶來豐沛雨量,但在氣候變遷下,缺水不再只是杞人憂天而已,在大範圍缺水的情形下,企業別再老想著從農業調水,廢水回收甚至零排放,雖然不是一蹴可及,但已成為許多企業的目標;另外,大規模海水淡化的技術已逐漸成熟,成為水資源重要來源,已是早晚的事。
在用電部分,非核家園既已是朝野兩黨主席的共同願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陽能及風能的全力發展,不必再猶豫,可以做到2025年占20%發電比例,倘若再配合儲電設備及燃料電池發展,將使再生能源成為穩定及分散式低風險的電力來源。除了再生能源的發展外,節電措施更是最好且為負成本的政策,這包括節電技術的提升及廣泛運用,如LED燈源、變頻冰箱及空調、高效率馬達家電,甚至導入智慧電表及綠色建築等。沙烏地阿拉伯都有決心於2050年停用化石燃料,發展再生能源及出口電力,台灣為何做不到?
從以上的新認知來看,雖然都是從因應資源稀少及環境保護著眼,但無論是工業土地更新、海水淡化、再生能源、儲電設備、燃料電池、各式各樣的節能設備、綠建築、環保監測系統,我們也看到了確實而巨大的產業商機,這不正是能源、環保與產業三贏的新模式?
公告版位
- Jun 18 Thu 2015 14:29
經濟/能源、環保與產業的三贏新思維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