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折劍鎖敵:我海軍八年抗日
2015-08-16 02:20:16 聯合報 鍾堅 (清華大學教授)
矗立在左營軍港的「海軍忠烈將士紀念塔」上,勒名三千餘位自晚清以降作戰陣亡的海軍先烈,其中近半是在八年抗戰於陣中殉國。由於抗戰期間我海軍編制小、艦艇少,為國捐軀的官兵與陸軍相較,不成比例亦鮮少人知;復以我海軍戰力與入侵日軍相較,處於絕對劣勢,在裝備與戰訓具缺的困局中猶能遲滯入侵之敵,其艱辛困窘之作戰態勢,史料更為欠缺。
日軍用兵三個月妄圖占我國全境,係指運用長江水系大動脈,先襲取出海口的松滬地區,再快速溯江而上,數日內奔襲華中,數周內奪占上游的四川與青康藏;中央穿心破斬我首級後,群龍無首的華北、華南及西北蒙疆可在三個月內各個擊破,清理完畢。
但是,可用來運輸侵華日軍的長江水上高速公路,卻被我劣勢海軍以「折劍鎖敵」戰術,翻轉成處處塞車的大盲腸。
抗戰前海軍部雖擁有五十九艘軍艦計五萬餘噸,但近半為前清逾齡殘艦;少數新造艦艇火砲單薄,甚者無固接防空機砲,但艦上官兵仍戰志高昂,用步、機槍布陣於甲板上勤練對空射擊。
蘆溝橋事變後,針對日軍溯江西進「三月亡華」戰略,海軍抗戰的基本綱領依參謀本部計畫作為:「於宣戰時出敵不意,三軍協力斷然擊滅來犯敵艦,爾後對敵艦封鎖江面」。海軍遂依令實施一、拆除江海航標,二、沉塞軍艦於江海航道港池,三、於長江咽喉遂行水面決戰,四、敵後沿江沿海布雷,五、艦砲由海搬陸成岸砲沿江要塞化。
七七事變後,我海軍海道測量局急派屬艇在敵火下將沿江沿海航標逐一拆卸,拒敵所用。再則,我海軍逾齡軍艦及待料待修無戰力艦艇計廿四艘一律拆除艦砲,沉塞江海航道港池,拒敵運用!
我海軍廿八艘主戰艦艇布陣於上海至南京間的長江,淞滬會戰爆發後,惟因缺乏空優,陸續遭擊燬全軍覆滅犧牲慘烈,官兵傷亡甚眾。這使我海軍在長江咽喉遂行水面決戰的戰略指導,未盡全功,但也遲滯日軍溯江西進長達四個月。另,展開於閩粵沿海的我海軍六艘艦艇,亦遭日機炸沉。
至此,無艦可派職的海軍艦艇萬名官兵,部分被調派至艦砲編成的沿江要塞,布陣於華中、華南;除阻敵溯江西進,並協同陸軍抵禦由陸路進逼之日軍。海軍艦砲要塞陣地在敵火下逐次轉進,最終在長江三峽扼守陪都。在艦砲砲口瞄準三峽江心天險下,日軍始終無法在八年抗戰越雷池一步襲取重慶。
最後,沒有軍艦的海軍官兵還編成四個布雷總隊,自製簡易水雷與漂雷、自行背負雷具、自製舟筏運載炸藥,滲透至敵後的長江、珠江水系及閩粵沿岸親手施放戰雷。其間經常遭遇日軍巡邏兵力交火,海軍官兵傷亡慘重,但也造成日軍百餘艘舟艇中雷沉沒,有效阻敵於華南水系用兵。
我海軍官兵將士用命,以「折劍鎖敵」戰術,成為粉碎日軍溯江西進「三月亡華」迷夢的主因之一。然海軍八年抗戰一篇篇血淚交織的戰鬥日誌,因史料散缺,以弱擊強的功勳,甚少為外人所知。
八年抗戰改寫了我國近代史,我陸軍及空軍臨戰當先、英勇殲敵的抗日英雄,如陸軍孫立人、空軍高志航等名將,國人均耳熟能詳。而海軍講究同舟共濟,個人英雄主義並不彰顯,但海軍官兵用「我死國生」鋼鐵般的意志抗敵,雖無赫赫戰功但絕對問心無愧。
時值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緬懷海軍忠烈將士紀念塔上殉國官兵的勒名,實應為我等後輩所感激與感恩。
公告版位
- Aug 17 Mon 2015 23:05
星期透視/折劍鎖敵:我海軍八年抗日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