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從主權基金難行看台灣深層政經困境
2015-08-17 00:38:0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在出口連六衰之後,新台幣匯率受人民幣牽動連日劇貶,台股則在周線連四黑中陷入漫長的等待。國內經濟前景不佳,當然與國際大環境的帶衰有關;但深一層看,經濟成長從「保三」不成退守「保二」,其實也與台灣內部政經因素的干擾與限制脫不了關係。最明顯的例子是,前不久傳出政府要推動「主權基金」作為救經濟對策,就是個不可行的計畫,其背後因素,正是政治的干擾與官員能力的弱化。

所謂「主權基金」,是指由國家主導的投資基金,其宗旨是為了「國家」產業目的或經濟目的而進行投資或併購,而非像一般基金那樣一味尋求利潤。例如,主權基金可能買下生產加值鏈中的一段,由側翼輔助本國相關的產業環節。主權基金也可能併購某個可能威脅國內產業的競爭者,以保障自家廠商之順利發展。這些併購或投資本身或許無利可圖,但是對國家卻有「外溢效果」,所以民間沒有意願投資,遂由政府之力促成。這是主權基金的理論基礎。

台灣成立主權基金的議題,以前不是沒討論過。二○○九年初,同一建議就交由蕭萬長主持的「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討論,結果是「否決」。六年前的會議,經濟部與當時的經建會都有派人列席,與會委員多人如今還在內閣服務;而總統與執政黨沒有換人,現在又把當年被否決的議題拿出來重新討論,顯示行政院對於振興經濟似乎已經「沒招了」,只能舊案重炒。若果真如此,那就令人相當不安了。

當年,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之所以否決主權基金之議,主因有二:首先,主權基金既然設置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戰略布局,那麼這個基金的主事者絕對要是經濟戰略構思布局的高手。問題在,如果政府裡面真的有這樣的頂尖高手,那麼台灣的經濟就不會淪落至此。以行政院「國發基金」為例,口袋裏也有幾百億台幣的資金深度,真要投資布局,也不是不能施展;但是該基金從早年「開發基金」時代起算迄今,數十年間大概只有投資台積電一案成績斐然,其他即少有可觀之處。此外,「國發基金」所屬都是公務員,待遇比民間的創投基金差距甚大,客觀上難以孕育雄才大略的經理人,投資評估經常要委請外面的學者專家,待遇低得可憐。重重困難如上,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國發基金」若再升級為「主權基金」,可能有什麼大突破。

六年前總統府否決主權基金之議的第二個原因,是監督不易。全世界各國設有主權基金的國家大概可以分兩類:其一,是非常民主的國家,例如挪威;其二,是非常不民主的國家,例如新加坡、中國大陸。前者民主機制成熟,監督透明,一切都可以公開討論,監督也能就事論事。後者則人民多所忌憚,就算對主權基金有千百個疑問,也不敢聞問。以新加坡為例,其主權基金的總經理是總理夫人,二○○八金融海嘯時,其主權基金虧損驚人,星國內部沒有人敢置喙。這在台灣實屬不可思議,以台灣的朝野對峙及民主亂象,一旦發生同樣的問題,不從立院吵到街頭鬧個天翻地覆才怪。

如果台灣成立「主權基金」,以目前國內朝野互信基礎薄弱的情況,以前任總統夫婦海外洗錢駭人聽聞的社會記憶,以立法院連司法關說都冠冕堂皇為之的國會生態,以電視名嘴捕風捉影炒作新聞的能耐,我們委實難以想像,這個上千億金額的主權基金要如何運作?如果必須對其前景作個預測,合理的判斷是:這個超級大金庫,大概會變成朝野民意代表徇私舞弊、提調現金的提款機。縱使監督機制設計再周密,能夠杜絕重大弊端,恐怕也沒有哪個雄才大略的經理人願意蹚這個渾水,擔任管理的工作。如此一來,成立主權基金唯一的結果,就是多了一個政治「相罵本」,朝野互相指責掏空、沒效率、圖利等,增加每晚談話節目的題材而已。

主權基金只是一例,卻足以說明台灣的民主不講事理、行政不敢決斷、人才日漸稀薄的癥結;在這種深層的政經結構糾扯下,必然陷入一事無成之境。若不能解開這個死結,多少個政黨輪替大概都不會有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