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土與火的精靈

‧新華社 2014/08/09


【新華社】
每天清晨,36歲的白瑪群加總是早早來到自己主持的藏式黑陶作坊,整理工具,查看原料,一切都一絲不茍。

「製作黑陶,對於我來說,早已成為一種追求、一種信仰。」白瑪群加說。

黑陶,是中國特有的陶器之一,誕生於新石器時代後期。1928年,著名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境內,首次發現約6000年前的黑陶器皿。

長期以來,考古學界普遍認為,中國黑陶大多分佈於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並在2000多年前的漢朝之後逐漸衰落。

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考古、文物工作者在位於青藏高原腹地、海拔超過3500米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發現了距今4000年以上的黑陶殘片。

「這一發現至少可以說明,在4000多年之前,作為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的青藏高原腹地,陶器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玉樹藏族自治州文物局局長索昂拉毛說。

更讓人驚奇的是,黑陶製作技藝,在青藏高原這方凈土一直被延續了下來,並在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日臻成熟。在囊謙縣吉曲鄉山榮村,有一位叫扎旺的藏族老人,默默地傳承著這門手藝。

由於年事已高,扎旺老人現在已經很少親手製作黑陶。2005年,出身手工藝人世家的白瑪群加拜扎旺為師,潛心學習黑陶製作工藝。如今,在白瑪群加主持的作坊中,已有110多名徒弟。

白瑪群加說,傳統藏式黑陶,選料與工藝頗為講究。先將三種成分不同的粘土和十多種礦物質原料篩成細小的顆粒,再將其研磨成粉末,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接下來的捏制定形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從而最大程度地保持了藏式黑陶古樸滄桑、厚重天然的風格。

「所以說每一件藏式黑陶作品,都可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白瑪群加說。

定形之後是拋光,在作坊中,記者看到,拋光過程至少需要經過五六人輪流作業,最初用一個類似船形的木條,接著用光滑的石塊,最後用柔軟的海綿。拋光後的黑陶坯子,表面光潔,幾乎能映出人影。

黑陶製作的點睛之筆是燒制,白瑪群加告訴記者,燒制溫度必須控制在1000攝氏度左右,連續燒制20到30個小時,使碳元素能夠均勻地滲透到陶胚當中,整個陶器從內到外漆黑髮亮。其中的上品,色澤如墨,質地如瓷,光亮如鏡,用手觸摸或輕輕敲擊,有著金屬般的質感。

據了解,2008年,藏式黑陶燒制技藝成功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白瑪群加成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如今,外面的世界早已日新月異,藏式黑陶的製作,卻大多沿用傳統工藝。作坊中,白瑪群加和徒弟們時而細細地磨,時而慢慢地刻,虔誠而專注的表情,讓人不忍打擾。

據玉樹藏族自治州文化體育局局長昂文格來介紹,目前,藏式黑陶以其原生態的風格,越來越成為玉樹文化、旅遊重要的「名片」之一。

在白瑪群加的作品陳列室裏,記者看到一個精緻的「蓮花壺」,壺的底部是錯落有致的蓮花紋路,壺體中部鳥獸形象栩栩如生,壺柄獸形圖案和壺蓋鳥形圖案,則將實用與審美合二為一。

白瑪群加告訴記者,他曾帶著「蓮花壺」參加過2010年在上海舉行的世界博覽會。如今,以「蓮花壺」為代表的一批作品,已成為他永久的珍藏。

「看著那些自己很滿意的作品,就好像和老朋友一起聊天、唱歌。其中的快樂,只有我和它們之間才能分享。」白瑪群加說。

【2014-08-09 新華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