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政府救經濟 只能靠央行?
2015-08-17 00:38:0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主計總處上周公布最新經濟預測,將今年GDP成長率大幅下修至1.56%,較5月預估值3.28%降幅逾半,創金融海嘯以來新低點;今年經濟成長從「保三」變成「保一」,難免讓各界心驚肉跳。行政院兩周前才剛推出「經濟體質強化措施」,但偏重中長期措施,對預料外的成長急凍,顯然緩不濟急。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表示,短期內以中央銀行彈性調整新台幣匯率及鬆綁房貸管制措施等因應,中長期對策則要靠產業升級,全力推動「生產力4.0」政策的落實。此一說法似乎把搶救GDP的主要責任推給央行,但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央行匯率及貨幣政策很難操之在己,能夠承擔多少責任,很難樂觀以對。

從各種跡象顯示,GDP成長率預測值腰斬,恐怕還不是最壞情況,因為內外大環境都還在持續惡化中:就外部而言,世界主要經濟體包括美、歐、日、中國大陸成長皆不如預期,其中大陸經濟長期趨緩對台灣出口及陸客來台殺傷力尤大。就內需而言,上半年差強人意的國內消費和投資,在出口轉冷、股市重挫、房市漸凍及明年可能政黨輪替等多重因素交互影響下,內需轉冷已是現在進行式,所以,今年經濟成長「保一」恐怕都有困難。換言之,短期內台灣經濟有很大機率陷入衰退,這也是幾十年來台灣在沒有重大全球危機情況下首次瀕臨衰退危機,問題之嚴重性,絕不能等閒視之。

很多人認為,以新台幣貶值救出口,是最快速有效的方式,但是,台灣高度依賴能源及糧食等大宗物資進口,貶值必然會影響進口物價,也不利於所得分配及消費者權益,再加上,近年經常帳順差持續擴大,依市場條件,新台幣應該升值而非貶值,所以,儘管企業界要求貶值救出口的聲音不斷,但央行總裁彭淮南始終說「不」,並強調新台幣匯率是由市場決定,並採取動態平衡的政策。

在實務運作上,央行其實是以照顧出口為優先,新台幣經常是貶多升少;近來央行為因應全球貨幣戰,更頻頻採取防禦性貶值策略,上周二中國人民銀行策略性讓人民幣大貶,引發亞洲貨幣競貶,截至上周五,人民幣兌美元貶幅近3%,新台幣貶幅亦達1.88%,高於韓國的0.92%及新加坡的1.3%。不過,上周五新台幣兌美元匯率以32.368元收盤,距離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匯率均價33.049元,兩者相去不遠,新台幣再貶值的空間非常有限。

在短期提振出口很困難的狀況下,提振內需應該是穩住國內經濟較可行的策略,但傳統貨幣政策包括降息、降準等,對提振消費及投資,效果亦十分有限,而且台灣目前實質利率不到1%,貨幣政策空間亦受很大侷限。上周央行解除北台灣六區房貸管制,豪宅、第三戶、法人購屋貸款成數也從現行五成增加至六成;此一放寬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目的顯然是為活絡正在漸凍的房地市場,穩住內需,但仍引起不少人士對央行鬆綁房市信用的不滿及責難,亦可見央行貨幣政策的兩難。

所以,央行沒有足夠的能力及政策工具來承擔穩住短期GDP快速下滑的責任;彭淮南總裁在行政院商討「經濟體質強化措施」過程中,即引用IMF報告,力諫行政院推動擴張財政政策,增加基礎建設及公共建設投資,這也凸顯出央行充分認知運用匯率及貨幣政策的侷限性。

面臨日益嚴峻的內外情勢,毛治國院長日昨重申政府將透過產業升級、出口拓展、投資促進等三大措施,加速台灣經濟重回穩定復甦軌道;並將提前啟動生產力4.0方案。坦白講,「遠水救不了近火」,如果任由情勢惡化,沒有更積極性、有效的短期作為,一旦內外需同步熄火,台灣經濟墜入衰退絕非危言聳聽,政府應該好好思考由誰承擔更多責任,並決定下一步要怎麼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