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雙城」辦論壇 各都何處去
2015-08-17 00:38:13 聯合報 李英明/中原大學副校長(桃園市)
台北市長柯文哲率團參加台北與上海之間的雙城論壇,為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注入微妙的元素。一般多關注柯文哲模式對兩岸關係的影響;而伴隨著北滬之間雙城論壇的持續召開,讓人不禁也聯想到以下兩個問題:台灣相關「都」級城市的發展,未來將何去何從;而遊走於兩岸的城市精英,在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

台灣是個海島型地區,任一個市縣都絕不是在地型城市,絕不能閉關鎖市(縣),不應只屬於台灣,也應屬於兩岸、亞太及世界;他們是區域及全球經濟地理軸線交織的節點;他們不是內向型的城市,而應該是面向兩岸、亞太及世界的開放型的城市。強調在地的特色,固然必要,但是特色的強調,為的是面向全台灣、兩岸、亞太及全球;在地化的強調,必須以區域化及全球化的方式來呈現,在地化與區域化及全球化之間是你儂我儂的關係,可以形成全球在地化的格局。

從上世紀七八○年代以來,全球形成了兩大都市群體。其一,從北美東西岸的大都市,延伸聯結歐洲的大都市;其二,從日本東京大阪,中經首爾,往南延伸聯結香港澳門及新加坡。而從上世紀末以來,由於大陸的改革開放,在世界的經濟地理版圖上,出現了新的大都市群體,包括北京、天津、青島、上海、深圳及廣州等大城市。

這些大都市群體,掌握了全球龐大的金融、財經、科技及資訊資源,並吸引巨大的人口聚集,壟斷了全球的人力資源配置,決定了全球政治經濟走向。這些大都市群體,通過有形無形及正式非正式的各種聯盟合作,以及許多跨國公司企業的串聯,主宰了全球的發展脈動。

從全球標準來看,台灣長期以來,只有北高兩市勉強夠得上大都市,而相對上,也只有北高兩市有比較多與世界都市群體的聯結。但以台灣的區域及全球經濟地理位置來看,既然六都格局已經形成,那麼台灣的城市必須和上述的世界大都市群體聯結,成為重要節點,而其中關鍵必須是:一,台灣必須建構成一個開放型的經濟型態,與兩岸、區域及全球的經濟接軌;二,各市縣與中央的關係必須是大理石式的關係,不能只依賴中央的資源及政策導引,而必須設法讓自身也成為開放型的城市;三,各市縣的首長,必須具有區域及全球的視野,及聯結區域及全球大都市群體的實踐能力;四,各市縣不能閉關鎖市(縣),只一味強調在地特色,而必須讓在地特色與區域及全球的觀光旅遊、金融財經、文化交流及資訊接駁聯結起來;五,六都應該跨越黨派界限及本位主義,形成種種策略聯盟;甚至與其他市縣合作,進而尋求與兩岸、區域及全球的都市群體聯結。

此外,遊走於兩岸的城市精英,不能只成為忙於參加各種論壇、會議、剪綵、典禮,或爭取各種訂單市場,品嘗各地美食,體驗各種時尚及倘佯於度假勝地的高級遊牧者。這樣的精英經常總是在旅途之中,總說他們很忙,往往只有在空檔才會回家看看,蜻蜓點水式的會會親人朋友,這使他們很容易隔離於一般人的普通生活,無法瞭解實際問題,從而也無法做出實際貢獻;與民眾及普通生活疏離的精英,既無助於推動台灣城市與外部的聯結,也無助於兩岸人民的相互理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