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具轉型文創 變得現代化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
2014.08.17 03:12 am
佛具業將產業轉型精緻化,木雕佛像貼上金箔後,再以手工彩繪。
記者莊琇閔/攝影
社會型態轉變,家中供佛參拜的人漸漸減少,佛具業者為求生存,也必須轉型,在傳統中加入現代的設計元素,讓更多年輕一代的客層接受。但業者擔心,老師傅漸漸凋零,卻沒有生力軍傳承接棒,造成產業斷層。
在龍山寺對面開業40多年的張振華,是北市佛具商業公會理事長,他的產品不同於傳統的制式佛具,以簡潔素雅的禪風為主要風格,神像、神桌、神具都充滿設計,讓人彷彿走入藝品店。
張振華說,10年前開始轉型,兒子就是念視覺設計,順勢投入家族事業,將傳統與藝術結合,製作精緻的佛具。
張振華舉例說,像傳統的佛聯,常五顏六色繪製神佛意像,但與精心設計的裝潢顯得不搭調。他改以心經木刻,消費者可自選字體、木頭材質,並先用3D模擬影像,讓客戶看過滿意才著手製作。
此外,像傳統的神桌樣式顯得刻板又占空間,他也設計有如現代家具一般的神桌,深受消費者喜愛。
張振華說,佛具業不只是製作和銷售,像開光點眼、風水地理都要涉獵,一般人要入門並不容易。
佛具街裡歷史最悠久的是開業113年的「龍山佛具」,老闆李忠書已是第五代。他的曾曾祖父原是福建的雕刻師傅,當年帶雕刻刀渡海來台,落腳在龍山寺邊,從5坪大的小店開展事業。
為配合現代人的居家裝潢,業者推出具現代設計感的神桌,線條簡單素雅,深受消費者喜愛。
記者莊琇閔/攝影
李忠書說,20多年前是佛具街的全盛時期,當時有30多家佛具店,光他家的店就有60多個雕刻師傅,現在只剩10多位。
李忠書說,佛具雕刻至少要4、5年才能出師,過程又辛苦,過去多是父子相傳,現在年輕人因沒興趣不想接棒,讓有5、60年經驗的老師傅絕技無人傳承。
過去多家業者在大陸設廠,成品運回台灣銷售,但近幾年大陸經濟發展,反倒轉型變成台灣製作後銷往大陸。
至於消費者最喜愛的神像,以媽祖信徒最多,關公次之,觀音排第三。隨著審美觀的改變,神像製作方式也跟著進步,從最早的木雕彩繪,變成木雕貼金箔,到現在最受歡迎的是木雕貼金箔後再手工彩繪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
2014.08.17 03:12 am
佛具業將產業轉型精緻化,木雕佛像貼上金箔後,再以手工彩繪。
記者莊琇閔/攝影
社會型態轉變,家中供佛參拜的人漸漸減少,佛具業者為求生存,也必須轉型,在傳統中加入現代的設計元素,讓更多年輕一代的客層接受。但業者擔心,老師傅漸漸凋零,卻沒有生力軍傳承接棒,造成產業斷層。
在龍山寺對面開業40多年的張振華,是北市佛具商業公會理事長,他的產品不同於傳統的制式佛具,以簡潔素雅的禪風為主要風格,神像、神桌、神具都充滿設計,讓人彷彿走入藝品店。
張振華說,10年前開始轉型,兒子就是念視覺設計,順勢投入家族事業,將傳統與藝術結合,製作精緻的佛具。
張振華舉例說,像傳統的佛聯,常五顏六色繪製神佛意像,但與精心設計的裝潢顯得不搭調。他改以心經木刻,消費者可自選字體、木頭材質,並先用3D模擬影像,讓客戶看過滿意才著手製作。
此外,像傳統的神桌樣式顯得刻板又占空間,他也設計有如現代家具一般的神桌,深受消費者喜愛。
張振華說,佛具業不只是製作和銷售,像開光點眼、風水地理都要涉獵,一般人要入門並不容易。
佛具街裡歷史最悠久的是開業113年的「龍山佛具」,老闆李忠書已是第五代。他的曾曾祖父原是福建的雕刻師傅,當年帶雕刻刀渡海來台,落腳在龍山寺邊,從5坪大的小店開展事業。
為配合現代人的居家裝潢,業者推出具現代設計感的神桌,線條簡單素雅,深受消費者喜愛。
記者莊琇閔/攝影
李忠書說,20多年前是佛具街的全盛時期,當時有30多家佛具店,光他家的店就有60多個雕刻師傅,現在只剩10多位。
李忠書說,佛具雕刻至少要4、5年才能出師,過程又辛苦,過去多是父子相傳,現在年輕人因沒興趣不想接棒,讓有5、60年經驗的老師傅絕技無人傳承。
過去多家業者在大陸設廠,成品運回台灣銷售,但近幾年大陸經濟發展,反倒轉型變成台灣製作後銷往大陸。
至於消費者最喜愛的神像,以媽祖信徒最多,關公次之,觀音排第三。隨著審美觀的改變,神像製作方式也跟著進步,從最早的木雕彩繪,變成木雕貼金箔,到現在最受歡迎的是木雕貼金箔後再手工彩繪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