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華視變小民視? 董事長該說清楚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8-01-14 00:55聯合報 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媒體改造學社理事長(台北市)
郭建宏(左)任華視總經理一年就遭撤換,他痛批華視已變成「小民視」。 圖/聯合報系...
郭建宏(左)任華視總經理一年就遭撤換,他痛批華視已變成「小民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華視董事長陳郁秀似乎蓄意已久,近日舉事而撤換總經理郭建宏。假使新聞屬實,這件事情固然不可思議,卻又顯示執政黨用人不當,過度論資排輩,不夠尊重專業能力。

根據報導,早在去年底,蔡英文總統先請文化部長鄭麗君,後讓行政院長賴清德傳話,希望陳不要換郭。此說蹊蹺,必須有更多調查,才能釐清是否真實及其來龍去脈,並要追究責任,包括同時也是公視基金會董事長的陳郁秀與民視董事長郭倍宏的私人情誼,是否對攸關公共利益的公廣集團動向,產生非份且負面的影響;也應包括未來的華視,究竟是要小修,還是大改。

小修是產權不動,員工構成與組織及其文化不變。唯一的調整就是董事長、總經理與其他管理人才來去數回,以及文化部可能依法給予若干補助。過去十多年來,類似的小修已經反覆輪迴,沒有脫離原地跑馬的困境。

大改有不同的作法,至少已經提出三次。最早是徐璐,她是第一個進入大陸採訪的記者,也曾參與《新新聞》與「台北之音」等媒體的創辦與管理,本世紀初,她在兩年華視總經理任內,曾經評估華視自行籌款,全部員工優退與部分重新聘用的作法,似乎未完全執行。

其後蹉跎了十多年,第二案在兩年半前通過,當時華視董事會主張「活化華視資產二百億」。不過,該作法在最好的評估下,是增加華視一年四、五億的租金收入,與政府的直接補助效果相近,卻對最重要的華視願景,以及肩負落實願景的組織及員工改造,沒有多說。前年七月,支持活化的董事未能續任,關注影視政策的資深記者藍祖蔚提了第三案〈拍賣華視救公視〉。藍主張拍賣華視的所得「以廿年為期」,每年派分公視,若能如此,他認為即便公視仍不比歐日韓澳加的規模,但「足夠『小而美』」。

頻道林立、隨選視訊普及、影音串流發達,觀看傳統電視外,(平板)電腦與手機收視當道。在此環境下,國人收看最多頻道的前六名,依舊包括華視在內的四家無線台。本世紀以來每下愈況的華視,竟然還可維持這個「成績」,若能大改,無論是徐版、藍版,或是兩種版本的整合與調整,再加上公廣集團的新願景與推進,那麼,國人影音文化的同步改善,理當更有希望。前總經理郭建宏抨擊華視變成「小民視」,這是很嚴重的指控,陳郁秀董事長不能托大,不可顧左右而言他,必須提出足以取信於人的回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