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英國與歐盟 離異再出發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26 03:45 聯合報 甘逸驊/政大國關中心副研究員
英國加入歐洲統合進程不到半世紀後,由於統合方向與英期待背道而馳,統合內涵又超過英國得忍受範圍,終於決定退出,另謀出路。
在英舉行脫歐公投前,一個沒有英國的歐盟是難以想像的假設,而今竟成事實,無怪乎舉世譁然。世人一向對歐洲聯盟充滿好感,成為全球衝突解決與區域主義的典範。
然而,歐盟開始試圖將統合範圍,從單純經貿整合,擴展到具主權敏感性政策領域,並似乎朝向類主權國家方向前進;但因經濟發展停滯不前,面對日益嚴重的難民問題又束手無策,人民對歐盟的不滿升高,原本即對歐盟感到疏離的英人更感不耐。
始終對歐洲進一步統合扮演「煞車」角色的英國,在決定是否脫歐時,有三大考量:主權、經濟、安全,此三者又環環相扣。
首先,就主權而言,象徵性主權強調國家在國際社會的獨立自主決策與行動能力,但實質性主權則有賴國家安全與經濟繁榮建構的整體國力的確保與提升。歐盟成功促進歐洲整體經濟發展與集體安全,英國當然從中得利,壯大英國國力。
然而,過半英人可不如此認為,對曾為「日不落國」的英國言,歐盟對會員國日常生活的處處設限,內部法規超過五成需與歐盟接軌,歐盟朝軍事與安全整合,更使得英人認為,主權遭到嚴重侵蝕。
其次,從經濟層面視之,歐盟占英國雙邊貿易一半以上,這要歸功於歐盟內部的自由貿易,做為全球第五大經濟國的英國與歐盟互蒙其利。
反之,脫歐派認為,英國崇尚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思維,歐盟對內部經濟活動漸採強勢干涉與補貼政策,加上歐債危機拖垮歐盟,英國每年卻需貢獻約一兆台幣給歐盟,回收有限。脫歐派認為,歐盟對英國的經濟是弊大於利。
最後,在安全方面,歐盟的和平與安定,確保內部的安全。
但一般人民所感受的另一安全問題,是外來移民與難民,對於英國發展而言,移民不但有助減緩其老年化趨勢,也提供經濟成長的利基。
但歐盟擴張後從中東歐來的移民,及從伊斯蘭國家移入的難民,占英人口十三%,部分英人認為他們剝奪了工作機會與資源,甚至造成社會不安。
顯然地,上述理性論述無法勝過公投過程中激情爭辯。從國家宏觀層面看,英國當然受益於歐盟會員資格,因經濟成長與安全,提升了英國實質性主權;但從人民個別微觀層面視,數位時代社群網絡興起,個人以自我為中心,追求短期利益,且較戲劇化議題易於被動員,因而較容易誇大自我的被剝奪感,以及淡化個體從群體所獲得利益。
如今,脫歐成定局,受創的英國與歐盟均需時間調養,以蓄積向前動力。英國勢必重新定位其在全球的地位與認同,尤其著重在「大英國協」與「英語世界」兩大集團的角色,但同時又需與歐盟協商出互利協議;同時,一個弱化的歐盟,面對其他會員國「疑歐」聲浪,如何在兼顧持續統合與尊重各會員國差異中求取平衡,是歐盟無可迴避難題。
英國與歐盟俱為西方世界重要支柱,當「中國崛起」態勢形成與美國超強平起平坐之姿,新型態的國際權力體系正在成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將如何因應英國脫歐之後的新情勢,將影響未來的全球權力重整,當然也會衝擊到台灣所處的東亞安全局勢與區域經濟。台灣不能視而不見,政府與企業更應面對變局有所作為。
公告版位
- Jun 26 Sun 2016 17:25
星期透視/英國與歐盟 離異再出發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