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經濟/積極面對紅色供應鏈挑戰
2015-06-26 02:11:00 聯合報 林建甫
最近台灣經濟表現不好,出口衰退是一大因素。很多人把對大陸出口衰退歸因於「紅色供應鏈」崛起。我問過幾位大陸的學者及從政朋友,他們聽不懂紅色供應鏈。但說到大陸政府,傾全力整合上下游廠商,打造自主供應鏈,尤其對其電子廠商大力扶植,以及鼓吹改向當地採購零組件,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台灣是淺碟子經濟,自然資源稀少,經濟能夠發展,憑藉的是人們的努力及出口。八○年代前是農產品及簡單的紡織、塑化及工業產品,而後推進到高附加價值的電子產業。九○年代後,因為台灣人力、土地成本上升,環保要求愈來愈嚴格,產業逐漸西進,尋求廉價勞動力、土地及低環保成本的地方生產。

到大陸的台商,或多或少還從台灣進口一些原物料或中間財,進行最終產品生產。生產出來的產品目標還是歐美市場。這過程造成台灣對美出口,從高峰超過四十%,退步到今日不到十%。而對大陸出口,在兩岸開放後,從零進展到超過四十%的占比。也就是很多人說的,對大陸的貿易倚賴度程度太深。

過去大陸經濟發展,台灣是幫了大忙。八○年代台商進入大陸時,基本上還是落後的農村社會。台商帶資金、帶人、帶技術,還帶進管理知識。因為兩岸人民語文相同,溝通沒有障礙。大陸逐步脫胎換骨成為世界工廠。

大陸因為盤子大,其經濟發展,逐漸就什麼都會做。加上動用國家機器,傾全力打造的自主供應鏈,造成台商都不用再從台灣進口,未來甚至會成為台灣電子業出口的最大威脅。另方面,看到很多台商第二代都不願意接班,因此工廠轉手賣人,新接手的大陸人,就不會繼續使用原來的台灣供應鏈。

準此,我們應該體認兩岸製造業競爭已經來臨。未來唯有走差異化生產,台灣盡量尋求客製化的少量多樣,尤其該掌握關鍵零組件、關鍵技術。而研發創新,尋求最新趨勢,領先大陸技術更是未來製造業賴以生存的叢林法則。

台灣的優勢,目前還有的是各項服務業。除了重視服務業的直接出口投資,擴展市場,也應該要思考其他三個服務業出口的模式:跨境服務模式、外人來台接受服務、國人出國進行服務,來帶動台灣的成長。

台灣的動畫公司為好萊塢動畫代工、外國人來台健檢醫療、專技人員出國客服,這對應的三項都有基礎,但還要更大規模,更有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