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馬英九的「總統」困境 蔡英文也難迴避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0 02:37 聯合報 廖達琪/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image
圖/季青
分享五二○起,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依杭亭頓二次翻轉之理論,我們應已進入民主鞏固期,政權轉換是正常必然,治理上也應較不會出現大的動盪到逼近革命的地步;但二○一四年的太陽花運動,不僅占領國會,也曾強攻行政院,更喊出「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便是義務」的口號,而針對的是一向「溫、良、恭、儉、讓」的馬英九,網路上甚且以「馬皇」稱之,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裡無法細究政治動態面的遠近因素,僅能從憲政制度的角度,談談我們憲政設計賦予總統綜攬全局、調和五院、代表國家一統的角色;但實際運作上,卻讓總統必須依附所屬政黨,僅代表部分群體的困境;這樣的困境恐怕不是政黨輪替能消除,也是新上任的蔡英文難以迴避的考驗。怎麼說呢?

從現代民主制度設計的基本原理而言,一定要有所謂「反對」力量的存在,如果一個社會不允許反對的力量或聲音存在,而宣稱統合在一個政黨組織中,會是極權專制的政黨,現成的例子或就是中國共產黨。

目前所謂的「民主國家」,至少有一黨以上的競爭力量存在,在組織政府方面,也一定不會將全部政黨含括進去,總有政黨在外「反對」。但這樣的設計,出現一個問題,就是「反對」可到什麼程度呢?如果達到推翻「國家」或「憲政」的程度,是否過頭而製造太多的動盪,為了保持國家「裂而不破」的民主原則,憲政制度多要費心在「統合」的功能設計上。

以「內閣制」系統而言,「統合」的功能,有的由皇室扮演,如英國女皇,其實權或沒有,但就因不涉入任何黨派及政爭,反而取得超然地位,而成為反對黨效忠的對象;有的則經由間接選舉產生「總統」一角色,如德國,也因無實權而位高崇隆,能統合執政與反對聯盟的分歧。

「總統制」的系統,又不一樣,以美國而言,設計出行政、立法、司法的「三權分立」,以「總統」代表國家,又是行政首領;當初思考上是不要政黨的,但運作上仍產生了政黨,總統也不免偏於某一黨;但其「總統」的機制,一方面三權分立,環環相扣制衡,讓「法」的箝制力高於人,而總統人和政黨的依附關係也偏弱(美總統從不兼黨主席),可以說「憲法」的威力「總統」三權,讓政府權力分立,但國家不破裂。

我國的憲法,基本上是政治妥協的產物,條文上看來是賦予「總統」為國家統合之角色或象徵,但一九九六年的總統直選,一九九七年的取消立法院閣揆同意權,讓總統直接任命閣揆,也等同成為政府領導,雖不直接在立法院與反對黨短兵相接,但間接面對所有反對的聲浪與挑戰;而為了兌現在直接選舉時對選民許下的承諾,總統透過閣揆掌控行政權還不夠,也必須依賴所屬政黨在國會中協助推動相關法案,其「總」之地位必然動搖,「統」之要求必然增加,而「獨裁」之名就難以避免。

五二○甫上任的小英總統,身兼民進黨主席,現輔以「未整碗端去」的內閣,能維持多久「總」而統之的地位?且拭目以待吧!

選舉﹒太陽花﹒民進黨﹒共產黨﹒蔡英文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馬總統八年成績瑕不掩瑜 民眾會開始懷念他...新總統就職/不認九二共識 兩岸難免對撞
相關新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