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官方牢盆鹽法 400年後重現屏東後灣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8-01-02 19:24聯合報 記者潘欣中╱即時報導



墾管處輔導屏東縣車城後灣社區推動生態旅遊,海鹵煮鹽成為遊程亮點,但復建「鹽窟仔」因違反環境保育理念受阻,在恆春半島做人文和歷史田野調查的劉還月發現,古代官方為控制鹽的產值,煮海成鹽的工具稱為「牢盆」,明代中葉以後被曬製法取代,他找來師傅在後灣打造仿古「牢盆」,豐富在地製鹽特色文化。

毗鄰屏東海生館的車城郷後灣社區,去年底結合山、海和人文推動社區生態旅遊,後灣是位於珊瑚礁海岸的小聚落,居民早年都利用礁岩上的「鹽窟仔」自製海鹽,社區推出在地味的海鹵煮鹽、鹽鹵豆腐製作,成為遊程一大亮點,社區原本有意用水泥重建被風浪和時間摧殘破損的「鹽窟仔 」,但礁岩位於國家公園範圍內,重建計畫因而受阻。

「我有辦法了,就來複製古代的官方『牢盆』!」在恆春半島進行人文風土田野調查的劉還月說,在研究漢人的鹽史時發現,鹽是生活必需品,早期都由官方控制,在漢書食貨志的「牢盆」,是首度出現的煮鹽工具名稱,就是一個大型平底鍋,「牢」就是控制之意,產製的鹽由官方收購,另在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海水鹽」,詳載它的規制大小。

「這可是全台第一個仿古『牢盆』!」劉還月說,煮鹵成鹽的工法,一直維持到明代中葉才改煎為曬,自此,煎煮成鹽被曬製法取代,恆春半島早期的的面桶煎鹽和古代的「牢盆」煮鹽稍有不同,但利用平底鍋煮鹽的概念是一樣的;後灣社區的傳統製鹽法再加入仿古重現的「牢盆煮鹽」法,可拓展為深度旅遊。

image
恆春半島人文和歷史田野調查學者劉還月(右),用仿古的官方製鹽器具「牢盆」,將過濾的海水煮成鹽。記者潘欣中/攝影

image

恆春半島人文和歷史田野調查學者劉還月(右),在屏東車城鄉後灣社區重現仿古的製鹽器具「牢盆」。記者潘欣中/攝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