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新三箭打破悶經濟的兩關鍵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02 03:03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在記者茶敘場合發表年終談話,揭示全力提振台灣經濟是今年政府施政首務,未來將從「加速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及「全面擴大基礎建設投資」兩大面向切入,打破經濟的沉悶,同時也透露政府啟動稅制合理改革,這三者可說是打破悶經濟的新三箭,能否奏效,深受關注。

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雖逐漸走出危機,但迄今為止,除美國等少數國家外,多數經濟體仍陷於低成長困境甚至醞釀新的危機。在政府對策上,國際思維也出現幾度轉變,在開始各國紛紛推動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及採取量化寬鬆(QE)等非典型寬鬆貨幣政策,然而,因大型擴張財政政策後遺症太大,量化寬鬆政策不僅製造出新的金融泡沫,且對總體經濟難收振衰起敝之效,因而各國轉而重視結構性改革措施,希望從根本上改造經濟體質,解決長期困境。

但不可否認,結構性改革措施往往需很長時間才會顯現效果,緩不濟急,因而各國在量化寬鬆政策逐步退場的同時,又開始強調積極性財政政策,希望結合結構性改革及政府財政支出擴大,帶給經濟新的成長動能。去年在日本伊勢志摩舉辦的G7(七大工業國家)峰會,以及在大陸杭州舉行的G20(20國集團)峰會,皆達成類似共識;各國經濟政策也都朝此一方向調整。

去年520蔡總統已宣示,要打造經濟發展新模式,重新塑造全球競爭力,讓台灣經濟脫胎換骨。過去七個多月,政府積極推動「5+2」產業創新計畫,以及都市更新、社會住宅、長照2.0及托育等政策,基本上,都屬於結構調整措施,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漸進的。總統年終談話強調要加速推動經濟結構轉型,相關政策只要完成規劃、立法到位、並已編列年度預算,皆須全力加速執行;這展現了政府對結構改革急切求成的企圖心。

其次,總統宣示要採取前瞻性的積極財政政策,全面擴大基礎建設投資,涵蓋跨縣市及發展落後地區的地方建設,以及下一個世代所需要的基礎建設,包括整合高鐵、台鐵及各地捷運的軌道運輸系統、寬頻建設、防洪及抗旱工程,以及高齡化社會、基礎科學研究及能源轉型所需建設。總統特別強調,這些建設是國家級的中長程擴大內需方案,需要巨額投資,將訂定優先順序及執行時程,不排除以追加預算或特別預算方式,來加速執行。對照過去在大選期間對馬政府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批評,以及林內閣上任來對財政穩健的重視,此一宣示無疑預告了政府財政政策的轉向。

再者,進行改革稅制以減少租稅扭曲對經濟發展及產業競爭力的影響,也是未來施政另一重點,但這攸關財政健全和稅制公平,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稅改腳步要如何邁出去,亦將動見觀瞻。

近來國內經濟雖然回溫,成長率上修,但主要是因為去年基期偏低及iPhone新手機帶動出口回升等短期效果,面對2017年諸多挑戰,包括:美國準總統川普可能採取對抗性的貿易政策、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以及年金改革可能造成國內需求萎縮等變數,政府強化公共政策及支出,加速推動經濟結構轉型,採取積極、但不激進的擴張性財政措施,而且著重在未來需要的基礎建設,同時配合進行稅制改革,基本上是負責任的做法,應該可以被社會認同及接受。

但新三箭政策能否奏效,仍繫於兩大關鍵:一是政府對國際及兩岸變局,能否展現足夠的應變能力,穩住大局,安定企業及人民對台灣經濟的信心;二是蔡政府能否展現不同於馬政府的執行力,總統表示,將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協調及整合機制,來提升整體執行能量;未來能不能真正落實新三箭,就看政府團隊拿出什麼樣的本事了。

基礎建設﹒量化寬鬆﹒年金改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