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縱論/用撞球思維看美中關係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14 00:48 聯合報 蘇起(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


蔡政府上任迄今一直沒有與對岸建立權威的溝通管道,兩岸乃無從開展相互說服、相向而行的過程。而同時傷害兩岸交流與民眾情感的事件卻層出不窮,讓目前僅靠雙方「自我克制」來維繫的兩岸和平顯得益發脆弱。

美國前駐台代表包道格(Douglas Paal)最近直言「兩岸平靜的表面下是個危險的火山,隨時可能爆發」。另外,受兩岸敬重並長年撰述不輟的前官員容安瀾(Alan Romberg)也憂心忡忡。他說,兩岸似乎都認為只有六個月時間來確認兩岸關係究竟是可能還是不可能穩定下來;其中台北方面似較樂觀,而北京則相信如果蔡總統不用具體的言及行公開接受某種形式的「一個中國」,期限屆滿時兩岸關係就會「決定性地惡化」。這個「最後期限」最近被台北某決策官員以筆名點出為「國慶日」,而華盛頓郵報不久前還據此詢問了蔡英文總統。

如是「六個月」,美國大選屆時已在最後衝刺階段,而攸關中共權力布局的十九大籌備工作也正展開。換句話說,兩岸關係將不只是台海兩岸的關係,而必將與美國政治、中國大陸政治,以及美中關係全面掛勾。我們的思考自然就不能像以往那樣彷彿兩岸在打乒乓球似地一來一往,而必須用打撞球的思維來考量幾個可能因素的相互碰撞。限於篇幅本文僅聚焦「美中關係」,因為許多執政黨人士把「親美日,遠中國」的希望完全寄託在「美中對抗」上,以為台灣只要能夠依附於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政策,就可以安全。

平心而論,美中在東亞的權力競逐確實比以往激烈,範圍也更大;美國利用大陸鄰國隔山打牛的策略也十分成功,對北京形成相當大的戰略壓力。但如果因此就以為台灣可以回到古早的「聯美抗中」以及兩岸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那就明顯忽視以下幾個重大事實。

第一,這次美國大選充分暴露美國民眾高漲的孤立主義情緒,而且它的力道已經大到讓原來支持TPP的候選人希拉蕊都不得不翻轉立場。民調顯示,台灣在「美國新民意」中的地位更是低落到在十二個美國可能出兵援救案例的最後一名。

第二,美國是全球性的強權,責任義務遍及全球。它在其他地區的政策經常像撞球檯上的色球一樣出人意表地輾轉撞擊到美中關係。譬如,布希總統父子曾經先後兩次出兵中東,結果一次替深陷天安門事件困境的中共解了圍,另一次甚至把北京從敵人轉成反恐的戰友。

目前美國依舊備多力分,但它的全球戰略態勢已遠不如九○年代馳援台灣時的風光。相對的,北京的影響力已然溢出東亞,而雙方在全球領域的合作(如氣候變遷、反恐)還遠大於競爭。今年北京固然在南北海域迭遭頓挫,美國也是狼煙四起。英國脫歐重創了美國在歐盟的影響力。北約成員國土耳其的巨變衝擊了美國在中東的地位。而「阿拉伯之春」的全面失敗,伊斯蘭國的崛起,以及多個長期盟友的背離,都讓中東地區成為一個危險的火藥庫。我們很難想像美國新總統會在此遍地烽火之際急著激化與最強對手中共的對抗。如果台灣一昧迷信美國「關愛的眼神」而不去研究這些看似遠在天邊的區域熱點,將來必定措手不及。

第三也更重要的,就是台灣自己的角色。筆者在公務及學術生涯所曾見聞的美中台對話或著述,幾乎沒有例外地顯示,台灣是最可能挑起美中戰爭的問題。所以美中在台灣問題上幾十年來一直極其審慎地避免衝突。去年美國知名智庫評估,美中如果在台海交手,大陸甚至還略占上風。既然如此,台灣憑什麼相信美國肯為了不是核心利益的台灣,甘冒美中衝突的風險?雙方實力接近後,彼此外交折衝的力量對比自然不同,而台灣的角色也隨之轉變。今天新政府領導的台灣自以為是美國「亞太再平衡」的資產,但如果處理不好兩岸關係,過度依賴美國的善意保護,結果反而可能變成美國的負擔,不一定為它樂見。

在美中既合作又競爭的新關係中,雙方都會需要台灣。台灣到底想扮演刺激它們緊張衝突的角色,還是協助它們緩和衝突,也讓自己得道多助,執政者真的需要好好想想。(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

北京﹒中東﹒中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