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管理 預防健康失控
【聯合報╱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
2014.08.14 03:31 am
這年頭,相信很少有人會說完全沒壓力,它甚至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已為不爭的事實。
在臨床上也發現,諸多身心疾病都和壓力有密切關聯,小自感冒,大至心臟病、失智症或癌症,壓力或許是禍首,也可能是導致病情加重的催化劑。
如何做好壓力管理,已成為現代人必修的課題。正所謂「有了健康才有希望」,懂得有效紓解壓力,除能遠離病痛纏身,延長壽命,更是邁向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的要件。
然而,對於壓力的本質或屬性,民眾普遍有以下迷思,因而無法處置得宜:
迷思1:每個人對壓力的感受一樣。
事實:由於每個人在過去經驗、應對能力,及既有資源等條件的差異,故特定事件對每個人造成的壓力不同。例如參加考試,有些人會覺得很煩,緊張到失眠與吃不下飯;有些人卻不以為意,依然輕鬆以對。
迷思2:壓力對我們絕對有害。
事實:以往研究證實,適度的壓力可提高警覺性,激發潛能,增進生產力,反而能帶來好的表現。古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關鍵還是在於我們能否妥善管理壓力。
迷思3:壓力無所不在,我們只能「挫著等」。
事實:透過預先規畫,建立社會支持系統,其實能減少無謂的壓力。例如,處事可依本末先後、輕重緩急的原則解決,必要時請外界援助,而非將責任全攬在身上。
迷思4:流行的減壓方式,一定最管用。
事實: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對壓力的反應也有所出入,故對他人有效果的減壓方式未必就適合自己。最好是廣泛充實相關知識,歸納出能滿足本身需求的技巧,並勤加練習,持之以恆。
迷思5:身體未有症狀出現,即代表沒壓力。
事實:壓力未必會以病徵來顯現,但從個人言行舉止的改變,多可察覺它的存在,例如,坐立不安、暴躁易怒、難以專注、抑鬱寡歡與哀傷嘆氣等。
迷思6:壓力引發的不適,除非很嚴重,否則不用太在乎。
事實:在壓力作用下,若有頭痛、胃痛等小毛病出現,此乃需正視壓力威脅的警訊之一,應立即檢視是否負荷過大與改善,切勿掉以輕心。
當遭遇壓力,自我調適困難,建議可尋求精神科醫師、心理師或社工師等專業協助,若一味隱忍,恐帶來更嚴重傷害。
公告版位
- Aug 14 Thu 2014 15:31
壓力管理 預防健康失控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