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病入「膏肓」 膽囊疾病誤為肌肉拉傷

2014/07/18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膏肓痛是中醫說法,指的是背部兩側肩胛骨內緣所產生的疼痛。中醫師施志隆表示,門診中一位陳姓男患者老是受到膏肓痛所困擾,症狀長達半年之久,患者就醫後照過胸部X光、做過復健、服用過肌肉鬆弛劑、接受過針灸療法等,不管是中醫或西醫都無法治好,至診所求診發現是膽囊疾病惹的禍!

施醫師指出,患者前來求診時主訴三餐不定時、愛吃油炸物、生活壓力大,以及經常加班、熬夜、喝酒等,已經導致胃脹不舒服、胃泛酸水、口苦口乾、背部肩胛骨附近悶痛(膏肓痛)等症狀。經仔細詢問後患者還有膽囊炎病史,診斷推測膏肓痛並不是肌肉拉傷所造成,而是膽囊疾患所引起的疼痛。

施志隆進一步指出,其實膽囊疾病是臨床常見病也是多發病,只是民眾往往會疏忽,甚至於誤以為背部肩胛骨附近所產生的疼痛只要復健一下就可以恢復,殊不知沒有找出原因進行治療根本就好不了,到最後只會導致病情遷延不癒、疼痛反覆發作。

中醫治療上常分三種,肝膽濕熱者治宜清瀉肝膽、清熱利濕,適合加減使用龍膽草、土茯苓、柴胡、生地、黃芩、梔子、澤瀉等中藥材;肝鬱氣滯者治宜疏肝解鬱、理氣和胃,適合加減使用鬱金、柴胡、川芎、虎杖、白芍、半夏、白朮、雞內金、玫瑰花、木香、山楂等中藥材。

肝膽瘀滯者治宜活血通絡、健脾利氣,適合加減使用夏枯草、延胡索、紅花、桃仁、丹參、赤芍、地龍、香附、薑黃等中藥材。陳姓患者經辨證治療後膏肓已不痛。

十大危險減肥法 瘦身不成更傷身

2014/07/17
【台灣新生報/記者周志祥/台中報導】

圖/ingimage
天氣炎熱女性多喜著輕薄衣物致身材無所遁形,許多人紛紛展開減重大作戰找回窈窕曲線,為達效果有些人用的方法令人匪夷所思,諸如寄生蟲減肥法、棉花減肥法、催吐減肥法、魚油減肥法、清腸減肥法、胃內水球減肥法等,看了讓人搖頭,方法不但不當且可能斷送健康。台中慈濟醫院營養師顏慧菁指出,只要持之以恆貫徹飲食控制、適當運動,健康減重一點不難。
各種讓人眼花瞭亂的減肥方法在網路上瘋傳,顏慧菁營養師表示,有些做法真的匪夷所思,她舉出十個例子並說明可能導致的危險:

網路流傳 十大危險減肥法

寄生蟲減肥法:利用寄生蟲減重的效果雖快,但容易出現貧血、營養不良、腹瀉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

使用藥物:例如瀉藥、利尿劑減肥法:利尿排出水分,體重暫時下降,副作用很多:血壓下降、虛弱、嘔吐、暈眩,可能引發糖尿病、腎臟病,甚至危及生命。

棉花減肥法:除了會營養不良以外,棉花可能堵塞氣管窒息或阻塞腸道造成結石。

單一食物減肥法:例如香蕉、蘋果減肥可迅速減輕體重,但營養素供應不足,長期使用對健康影響很大。

斷食法:各種營養素缺乏,除造成體重掉落太快,肌肉流失,也可能造成腎臟及腦部的損傷。

催吐減肥法:嘔吐時,胃酸會傷到食道、喉嚨和牙齒,輕者會引起食道水腫,嚴重則會引起食道潰瘍,甚至嘔吐物長時間腐蝕食道,會增加患食道癌的機率。

阿金飲食法:光吃肉,都不吃澱粉的高蛋白飲食,易造成頭暈、精神不佳、尿液酸臭等酮酸中毒,且高蛋白飲食會增加腎臟負擔,如腎功能不佳者,會加速腎臟惡化。

胃內水球減肥法:此法是用於病態減肥胖患者在進行手術的過度期的方法,並不適合所有人,易有嚴重噁心和嘔吐的情形。

魚油減肥法:沒有配合飲食或運動基本是無效的,且大量長期食用,對於吃抗凝血或本身血友病的人,一但受傷可能會有大出血的危險。

清腸減肥法:例如肚子餓就喝檸檬水、紅辣椒水,長期食用易傷害腸胃健康。

健康減重三要素 運動、營養、戒壞習慣

夏季女性減重話題升溫,各種親子減重活動也紛紛登場,顏慧菁營養師指出,改善生活作息習慣、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之外,加上持之以恆的運動,健康減重不再遠,建議如下:

聰明吃:多吃各種蔬菜、水果、未精製全穀根莖類等天然食材,多喝白開水少喝含糖飲料,限制高能量密度食物(特別指高糖、低纖維、高脂肪加工食品如蛋糕、炸雞、冰淇淋),避免加工肉製品的攝取及減少食用高鹽及鹽漬食物,養成均衡飲食的健康飲食型態。

快樂動: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減重除了減少攝取熱量,也需要增加體能活動消耗熱量,體重過重及肥胖者每天若能減少攝取500大卡,或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就可以每週減重約0.5公斤,且足夠的身體活動量是預防「復胖」、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關鍵。

天天量體重:每天固定時間量體重,提醒自己維持健康體重,重量上升就應檢視最近的飲食情形及身體活動量,力行「聰明吃、快樂動」撇步。

健康減重三要素:持續不間斷運動,建議每天運動,每次30分鐘。行為改變:付諸行動、毅力、恆心改變不健康生活習慣。均衡營養:三餐定食定量,建議每天熱量控制1200~1400大卡,並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

媽媽手VS滑鼠手 測麻感輕鬆分辨

2014/07/16
【華人健康網╱實習記者呂佳穎/台北報導】
1名40歲家庭主婦,因代工串珠藝品,長時間重複手部動作,造成手部出現麻木、刺痛感而就醫,起初以為是家庭主婦常見的「媽媽手」,診斷後發現是「腕隧道症候群」,也就是俗稱的「滑鼠手」。醫師指出,兩者都是因過度使用手部而引起發炎症狀,可藉由有無麻感來區分。

上班族長時間使用電腦和滑鼠,易造成腕隧道症候群,也就是俗稱的滑鼠手。
上班族長時間使用電腦和滑鼠,易造成腕隧道症候群,也就是俗稱的滑鼠手。

2招分辨滑鼠手與媽媽手

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劉森永表示,「滑鼠手」和「媽媽手」同為造成手部不適的疾病,且好發於女性,常常被搞混。其主要差異可藉由「有無麻感」來區分,也可利用兩個簡單測試法來分辨。

1.滑鼠手測試

將手掌背對背舉起於胸前,維持手腕彎曲的姿勢30至60秒,檢查是否會引發手部麻木的感覺。

滑鼠手測試法。(攝影/駱慧雯)
滑鼠手測試法。(攝影/駱慧雯)

2.媽媽手測試

用四指包覆住大拇指做握拳的姿勢,將拳頭往小拇指的方向做下壓的動作,是否會感到劇痛。

媽媽手測試法。(攝影/駱慧雯)
媽媽手測試法。(攝影/駱慧雯)

上班族長時間使用電腦和滑鼠,易造成腕隧道症候群,也就是俗稱的滑鼠手。
上班族長時間使用電腦和滑鼠,易造成腕隧道症候群,也就是俗稱的滑鼠手。

滑鼠手:腕隧道症候群

滑鼠手即為腕隧道症候群,典型症狀為手部麻木感,還會引起刺痛感、腕關節腫脹,且疼痛常會在夜間時加劇,患者常於睡眠時因手麻痛而醒來,嚴重時會出現手部持續性的疼痛麻木,或是造成拿杯子、寫字等手部動作障礙,且症狀會延伸至手肘、肩膀,若不儘速治療,後期可能導致大拇指魚際肌萎縮、手掌無力。

腕隧道症候群是因為長期重複腕部動作,造成手腕處的正中神經受壓迫,引起神經發炎。正中神經位於腕骨與韌帶構成的腕隧道中,主要控管大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的感覺神經,因此受壓迫時會出現麻木感或是針刺感,常見於長期使用電腦、滑鼠的族群,因而稱為「滑鼠手」,過度使用手部的家庭主婦、廚師、鋼琴家等,也是高危險群。

媽媽手:橈側狹窄性肌腱滑膜炎

俗稱的「媽媽手」,其實是「橈側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主要症狀為大拇指外側、近手腕部出現痛感及腫脹,嚴重時大拇指基部可以看見凸起的囊腫,用力握住或扭轉物品時會使疼痛加劇,典型症狀為患者難以作出「讚」手勢。

橈側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是因過度使用手腕、大拇指,或是手部施力不當,導致外展拇長肌及伸拇短肌的肌腱與滑膜發炎、腫脹,使肌腱的活動受限,造成大拇指活動時被「卡住」。


擺脫滑鼠手與媽媽手 初期熱敷可緩解

無論是滑鼠手或媽媽手,初期都可透過熱敷、伸展手部筋腱來改善,因為兩者都是手部過度使用而導致,但若症狀持續加劇,則需透過穿戴豎腕副木來固定患部,並搭配類固醇藥物,但藥物劑量與護具配戴方式,還是得交由醫師評估;嚴重時,兩者都可能需手術治療。劉森永醫師提醒,若出現不適症狀應交由專業醫師判斷,並配合治療,避免延誤就醫。
60247

氣溫逾32度 食物置室溫別逾1小時

2014/07/18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食物在夏天時勿在冰箱外放置太久,避開危險溫度地帶。北市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營養師鄭嵐卉提醒,超過三十二度時,把食物放置在室溫下不宜超過一小時。

營養師提醒,攝氏七度至六十度稱為危險溫度地帶,因為許多細菌在此溫度間都能快速生長繁殖,所以冰箱的冷藏溫度必須低於七度。烹調食物時,加熱溫度必須超過七十度。熱存溫度應高於六十度,才能抑制細菌生長,使食物不容易腐壞。保存尚須避開危險溫度帶,食品應『冷者恆冷,熱者恆熱』。

此外,外購的餐點除非是當場現做菜色,在販賣前,廠商早就煮好了,到消費者購買時早已過了一段時間,所以要趁新鮮食用才是上策。購買時也要注意商家是否有適當保存熱食或其他食材才選購。

鄭嵐卉建議食品調製後,勿於室溫下放置超過二小時,室溫超過三十二度勿放置超過一小時。飲料冰品也要看店家製作過程,避免交叉汙染。

營養師進一步提醒,蔬菜水果適合保存溫度一至七度,於冰箱中應一周內儘快食用完畢。肉類及家禽於冷藏(○至五度),如絞肉和內臟只能存放一~二天,里肌肉、小排骨約二~三天,醃過的肉約一周內應食用完畢,放置冷凍(負十八度)未烹調的肉類可放置比較久,約半年到一年。新鮮的魚(去除內臟)冷藏應於三至四天內食用完畢,冷凍約可保存二個月。
鈣片補鈣 吸收差很大

2014/07/17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
國人喜歡補鈣,市面上的鈣片保健品有很多種類型,當中的鈣含量有所差異,對於人體的吸收率也有差別,加上日常飲食、生活習慣也會影響鈣質的吸收或者流失程度,想要補鈣保養應特別注意。

缺鈣對身體影響

補充鈣質不只是為了預防骨質疏鬆症,不鈣與全身的神經傳導、細胞訊息傳遞、智力發展、內分泌平衡等,也都有密切的關係。缺鈣會引起腎臟、肝臟等的病變,降低免疫系統,影響發育、老化、牙齒、肥胖、關節炎、糖尿病等健康問題。

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青春期所需的鈣是1200mg,成人是1000mg。鈣質含量較高的食物部分,可多從牛奶、優酪乳、小魚乾、豆腐、莧菜、芥藍菜等食物攝取。

鈣片類型差異

鈣片類型大致上依照成份,主要可分為像是有碳酸鈣、檸檬酸鈣、乳酸鈣,以及葡萄糖酸鈣等。若產品標籤上沒有註明「鈣元素」(element calcium)的實際含量,可以依照鈣元素含量比例換算,像是若服用一顆500mg的碳酸鈣,其中的鈣元素含量約40%,也就是含有200mg的鈣。

其中,像是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鈣元素含量約40%,屬於天然鈣,須靠胃酸才能活化吸收,易產生脹氣,可飯後咬碎服用較佳。

而檸檬酸鈣(Calcium citrate),鈣元素含量約21%,特點是吸收率最佳,不需胃酸活化吸收,有助預防結石。還有,乳酸鈣(calcium lactate),鈣元素含量約13%,吸收率不錯,但非常用的鈣補充劑。以及葡萄糖酸鈣(calcium gluconate),鈣元素含量約9%,則是有效鈣含量低。

專家看法

三軍總醫院營養部主任王秀媛表示,鈣含量的多寡並不能作為判斷鈣片品質的標準,購買上也必須考慮吸收率的問題,像是碳酸鈣的含鈣量最高,但卻較難被人體吸收。通常鈣片與維生素D一起補充,才能增加補鈣效果。

日常飲食上,若攝取過多茶和咖啡,也會因單寧酸含量高,影響鈣吸收。碳酸飲料也最好少喝,以免磷酸過量,造成鈣質流失。若要喝咖啡時,也建議儘量少用奶精添加物,可用牛奶取代較佳,也能避免咖啡因過量。
健康腸道 多吃含黏液蛋白食物

2014/07/16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腸胃好無捷徑,多吃含黏液蛋白食物就對了!營養師表示,黏液蛋白食物富含多醣體,對腸胃有保護作用,可幫助修復胃黏膜、抵抗胃酸,這類果膠食物,包括:秋葵、山藥、南瓜、地瓜等,不僅含有豐富維生素U及K,可修復潰瘍,更可幫助腸胃蠕動,預防便祕,或是避免罹患腸癌的風險出現。

腸胃功能差的人,容易胃酸分泌多、胃痛、胃悶、胃脹氣。
腸胃功能差的人,容易胃酸分泌多、胃痛、胃悶、胃脹氣。

前新光醫院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有些食物含有果膠、黏液蛋白,對腸胃有保護效果;而太酸、太硬、太甜、太刺激的食物通常要避免,就算要吃也切忌空腹食用,更重要的是,患者能否常觀照自己的(腸)胃狀況,來選擇適當的食物,更是健康腸道不二法門。

護腸胃 均衡飲食不可缺少

基本上,保護腸胃,飲食是必修學分,因為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均衡飲食、定時定量」是很重要的,即使有些食物對胃壁黏膜有修復效果,還是別餐餐吃、吃太多,且要定時、定量,盡量別誤餐、暴飲暴食,也是非常關鍵的保養之道。

一般而言,腸胃功能差的人,容易胃酸分泌多、胃痛、胃悶、胃脹氣。建議排空食物不宜吃太多,像是糯米製品、油脂類;而易脹氣的人不要吃過多「產氣食物」,例如:花椰菜、豆類、高麗菜、牛奶、洋蔥、大頭菜、蘋果、香蕉、麵包、茄子等。

秋葵雖然含黏液蛋白,但纖維質也較粗硬,一定要煮熟才能攝食。(圖片/華人健康網資料照片)
秋葵雖然含黏液蛋白,但纖維質也較粗硬,一定要煮熟才能攝食。(圖片/華人健康網資料照片)

飲食禁忌 避開刺激性食物

程涵宇營養師提醒,腸胃不好的民眾,如胃酸分泌過多,或容易胃酸逆流的人,要少吃冷食、味酸的水果,並避免空腹時吃水果,刺激性愈強的食物,要放到愈後面吃。此外,酵素、苦茶油對胃健康的人來說,有健胃效果,但對急性胃疾患者則不建議,刺激性可能太強,使用上需非常謹慎。

事實上,黏液蛋白食物營養豐富,例如,山藥含有豐富的多醣體、澱粉、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特別是黏液質成分,適當食用能預防心血管,保持血管的彈性,防止動脈粥樣硬化過早發生,減少皮下脂肪沉積,避免出現肥胖。

黏液蛋白食物 營養助腸胃

要注意的是,保護腸胃攝取含黏液蛋白食物,首先必須注意澱粉熱量,若將黏液蛋白食物當主食,則需在正餐中減少米飯的攝取量,否則很容易增加體重,影響健康,且在攝取食物前,必須先了解一種食物對腸胃的影響不是絕對的,食材本身的營養成分跟烹調方式、餐前或餐後吃、熱食或生食,都對健胃整腸有長遠影響。

例如:秋葵雖然含黏液蛋白,但纖維質也較粗硬,若煮得不夠爛熟,或患者日前罹患急性腸胃炎,就不適合食用;鳳梨含粗纖維,腸胃健康的人吃了有助排便,但有胃病的人吃多了或空腹吃,都可能造成腸胃惡化,千萬別輕忽。

【營養師小叮嚀】:

飲食觀念不正確,容易引發腸胃道疾病,便祕、腹瀉、胃潰瘍等,雖然不會立即要人命,但長期對身體仍會有嚴重影響,甚至引發癌症;解決之道除了改變生活型態,放鬆心情外,多可借助均衡飲食型態讓症狀舒緩,保護腸道健康。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超級食物排行榜 莓果類最紅

2014/07/16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國際上流行的「超級食物」中,莓果類歷久不衰。美國營養師法蘭西斯·拉吉曼羅斯表示,莓果的抗氧化成分特別豐富。

國際《農業與食品化學期刊》刊載研究指出,所有水果中,莓果類的抗氧化成分含量最高,除了藍莓這類民眾熟知的超級食物外,以往東方國家較重視的「枸杞」,在西方學者眼中也屬於超級莓果的一種,且其營養豐富,不遜於以往西方流行的超級食物。

含護眼天然葉黃素最多的莓果是枸杞,對黃斑部病變有輔助保健的作用,可搭配深色蔬果如菠菜、花椰菜、胡蘿蔔、蕃茄、甜椒、南瓜以及如油菜、芥藍菜等。莓果食物常被認為有多樣性的保健作用,例如有些基礎研究發現,蔓越莓能有效減低病原菌於尿路上皮的附著。

營養師法蘭西斯·拉吉曼羅斯表示,除了野生藍莓等莓果外,燕麥、花椰菜、核桃、野生鮭魚、黑巧克力、紅豆、初榨橄欖油,無糖優格也稱得上是超級食物。其中有些食物如核桃、野生鮭魚,初榨橄欖油的優良脂肪酸是人體所需的營養素。

不過,營養師提醒,莓果雖是有益人體的食物,但目前仍無科學證明單單透過透過莓果的抗氧化成分必然能預防疾病或延緩衰老。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