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城市修理站」舊物送修 回憶再延續

【聯合報╱記者劉俐珊/台北報導】
2014.07.20 03:49 am


城市修理站團隊的招弟(左)和芷瑩(右)。
記者劉俐珊/攝影
十二歲的劉小弟弟緊抱斑馬布偶,還聞了聞,多處補丁、縫線,棉絮填充物快掉出來。在母親陪同下,他參加「城市修理站」舉辦的修娃娃工作坊,媽媽說,這是姊姊在劉小弟弟還在她肚子裡就送的禮物,別具意義,即使斑馬變成「灰馬」,弟弟仍視如珍寶。
城市修理站是不一樣的環保運動,邀民眾一起當愛物「癡情漢」。

城市修理站團隊表示,「好的生活,不應只建立在消費上」,愛物、惜物更具環保意識;修理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找回物品對人的回憶和價值」。

三位昔日高中同學在街頭運動中重逢,吳芷瑩和另外兩位夥伴:招弟和阿強發現,三人都想改變現況,卻不知道從何開始。

芷瑩曾拍過名為「癡情漢」的紀錄片,探討物品再利用可能,為延續影像影響力,二○一二年底,三人成立城市修理站團隊,打造城市修理地圖。

三人決定從內湖開始,徒步走訪藏身巷弄間的修理店鋪,花了半年時間,以Google地圖標註。目前城市修理站上登錄店家已跨越台北市十二個行政區,瀏覽人數超過四十萬人次。

「產品的真正價格,往往是標價的廿倍以上」,吳芷瑩表示,生產一件物品所耗費的資源,遠比訂價更高,有感消費主義當道,為喚醒愛物、惜物的價值觀,團隊從修理著手,她們觀察,丟東西的原因,往往是不知哪裡可以修。

招弟受訪說,開始修理站計畫後,丟東西「變得很有包袱」,更讓她從消費時就三思,才不會因一時貪小便宜,買回粗製濫造產品,徒增垃圾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