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術界須擺脫功利思維與派閥壟斷
【聯合報╱社論】
2014.07.20 01:55 am
許多國家都發生過學術抄襲或造假的醜聞,這就像每個社會難免有犯罪一樣,並不足為奇。然而,國際知名期刊最近一口氣撤銷台灣六十篇論文,其中包括教育部長列名作者的若干篇,此事且登上《紐約時報》等國際媒體,國人才驚覺台灣學術界的病情不輕。發生如此大規模、結構性的舞弊,恐怕就不只是「國人盲目追求指標」這樣簡單的理由所能解釋,而需要對深層的制度面因素作一探討。
學術研究的目的,不外乎求真、求善、求美,追求增進人民福祉;學術研究成果的高下,也決定國家進步動力的強弱。從國家功利的角度來看,學術研究是手段;但若從追求真善美的角度著眼,研究本身即是目的。古今中外所有學術研究發達的國家,都要在手段與目的之間尋得一個平衡;如果學術社群被導引至太過功利取向,必然會走上岔路。這次論文審查造假事件,呈現的就是台灣學術界過度功利取向的問題。
所謂「功利取向」,牽涉面向甚廣,但若從十年前啟動的「五年五百億」計畫切入,或許是個很好的起點。台灣投入學研經費佔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十五年前不足二%,如今約為三%。十幾年間,台灣投入的研發經費快速增加,反映出政府部門加強研發投入的決心。之所以要大量增加研發經費,主要是科技領導階層看到歐美先進國家的成功範例,企圖見賢思齊。但是,若不注意到台灣特殊的學研競爭環境,只是一味地想追英趕美、增加經費,那麼出現後遺症就在所難免了。
台灣有哪些獨特甚至病態的競爭環境呢?舉其大者,包括:一、我們的學術界在歷次重大選舉或政治紛爭時總是一分為二,久而久之儼然分屬兩個不同的陣營,立論連署各為其主,彼此之間競爭容易、合作困難,逐漸失去了中立與客觀。
二、五年五百億大餅行之多年,幾成重要大學經費的主要來源。經費分配必須訴諸客觀指標,各大學為了搶錢,當然也要求教授、拚指標,符合形式的標準;久而久之,形成「重量不重質」的表面作風。
三、搶經費最便給的辦法,就是搶聘「門神」,由他們掛名征戰各方。然而,搶經費既然是門神之功,未來的分配當然也是唯門神之意是從;於是,學閥之害遂更甚以往。
四、學閥還只是個人,勢力尚有所限,但是幾所大學結盟形成大學系統,再找個政壇大老支撐,那就形同「五嶽劍派合一」,可以呼風喚雨了。
台灣的學術競爭在前述種種病態扭曲之下,逐漸脫離追求真善美、追求利用厚生、追求卓越拔尖的理想,而越走越偏差,越走越講求功利手段。一旦學術競爭再與政治勢力結合,在政策面,舉凡竹北生醫園區誰屬、五年五百億評審誰主持、重要科技經費分配首長是哪派人馬,都要競相爭取。在個人面,掛名作者、交叉引用、一魚多吃等貌似合法的手段,乃至抄襲、做假等舞弊招式,自然層出不窮。六十篇論文撤銷,恐怕只是冰山一角,許多不堪之事恐怕還沒被揭發。
台灣的學術研究環境在上述的環境因素扭曲下,惡果逐漸呈現,如今,必須深入思考,尋找制度性的解方。台灣政治人物總是喜歡簡單的答案、速成的解方;當年,就是因為有些人只看到科研經費的不足,完全不思考制度配套,就率爾推出幾年幾百億的砸錢計畫。現在,又有人因為應用研究取向之不足,就要求學術界多做應用,否則即應「切腹自殺」云云。最近,因論文評審造假案,坊間又開始要求全面廢除SCI等量化指標,認為假論文全是指標遺害。這些論點未必全部皆錯,但面對一個複雜之疾,若只想簡單快速的處理,那麼後續的麻煩可能更多。
台灣學研界諸多疾病,需要一位優秀與睿智的教育首長去冷靜地思考解決之道。然而,以當前政治環境與十二年國教的爛攤子,我們不敢奢望會有睿智人士願在此時跳入火坑。唯一的期待,是要請學閥、學霸、門神、五嶽劍派長老、電視名嘴等統統放手,先給台灣學術界一個痛定思痛、徹底反省的機會吧
【聯合報╱社論】
2014.07.20 01:55 am
許多國家都發生過學術抄襲或造假的醜聞,這就像每個社會難免有犯罪一樣,並不足為奇。然而,國際知名期刊最近一口氣撤銷台灣六十篇論文,其中包括教育部長列名作者的若干篇,此事且登上《紐約時報》等國際媒體,國人才驚覺台灣學術界的病情不輕。發生如此大規模、結構性的舞弊,恐怕就不只是「國人盲目追求指標」這樣簡單的理由所能解釋,而需要對深層的制度面因素作一探討。
學術研究的目的,不外乎求真、求善、求美,追求增進人民福祉;學術研究成果的高下,也決定國家進步動力的強弱。從國家功利的角度來看,學術研究是手段;但若從追求真善美的角度著眼,研究本身即是目的。古今中外所有學術研究發達的國家,都要在手段與目的之間尋得一個平衡;如果學術社群被導引至太過功利取向,必然會走上岔路。這次論文審查造假事件,呈現的就是台灣學術界過度功利取向的問題。
所謂「功利取向」,牽涉面向甚廣,但若從十年前啟動的「五年五百億」計畫切入,或許是個很好的起點。台灣投入學研經費佔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十五年前不足二%,如今約為三%。十幾年間,台灣投入的研發經費快速增加,反映出政府部門加強研發投入的決心。之所以要大量增加研發經費,主要是科技領導階層看到歐美先進國家的成功範例,企圖見賢思齊。但是,若不注意到台灣特殊的學研競爭環境,只是一味地想追英趕美、增加經費,那麼出現後遺症就在所難免了。
台灣有哪些獨特甚至病態的競爭環境呢?舉其大者,包括:一、我們的學術界在歷次重大選舉或政治紛爭時總是一分為二,久而久之儼然分屬兩個不同的陣營,立論連署各為其主,彼此之間競爭容易、合作困難,逐漸失去了中立與客觀。
二、五年五百億大餅行之多年,幾成重要大學經費的主要來源。經費分配必須訴諸客觀指標,各大學為了搶錢,當然也要求教授、拚指標,符合形式的標準;久而久之,形成「重量不重質」的表面作風。
三、搶經費最便給的辦法,就是搶聘「門神」,由他們掛名征戰各方。然而,搶經費既然是門神之功,未來的分配當然也是唯門神之意是從;於是,學閥之害遂更甚以往。
四、學閥還只是個人,勢力尚有所限,但是幾所大學結盟形成大學系統,再找個政壇大老支撐,那就形同「五嶽劍派合一」,可以呼風喚雨了。
台灣的學術競爭在前述種種病態扭曲之下,逐漸脫離追求真善美、追求利用厚生、追求卓越拔尖的理想,而越走越偏差,越走越講求功利手段。一旦學術競爭再與政治勢力結合,在政策面,舉凡竹北生醫園區誰屬、五年五百億評審誰主持、重要科技經費分配首長是哪派人馬,都要競相爭取。在個人面,掛名作者、交叉引用、一魚多吃等貌似合法的手段,乃至抄襲、做假等舞弊招式,自然層出不窮。六十篇論文撤銷,恐怕只是冰山一角,許多不堪之事恐怕還沒被揭發。
台灣的學術研究環境在上述的環境因素扭曲下,惡果逐漸呈現,如今,必須深入思考,尋找制度性的解方。台灣政治人物總是喜歡簡單的答案、速成的解方;當年,就是因為有些人只看到科研經費的不足,完全不思考制度配套,就率爾推出幾年幾百億的砸錢計畫。現在,又有人因為應用研究取向之不足,就要求學術界多做應用,否則即應「切腹自殺」云云。最近,因論文評審造假案,坊間又開始要求全面廢除SCI等量化指標,認為假論文全是指標遺害。這些論點未必全部皆錯,但面對一個複雜之疾,若只想簡單快速的處理,那麼後續的麻煩可能更多。
台灣學研界諸多疾病,需要一位優秀與睿智的教育首長去冷靜地思考解決之道。然而,以當前政治環境與十二年國教的爛攤子,我們不敢奢望會有睿智人士願在此時跳入火坑。唯一的期待,是要請學閥、學霸、門神、五嶽劍派長老、電視名嘴等統統放手,先給台灣學術界一個痛定思痛、徹底反省的機會吧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