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破壞性創新帶領百年老店前進! 美國創新大師教你培養「聯想力」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10 07:21聯合新聞網 創新拿鐵


文/Shanna

首次提出「破壞性創新」一詞的美國創新大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將企業的創新分為兩類:維持性創新及破壞性創新。隨著創業環境的改變,他認為「破壞性創新」會成為企業脫穎而出的關鍵。

本文三大重點:1.確定創新方向,「樂高式思考法」培養聯想力。2.IBM全球線上腦力激盪,多元想法帶來創新。3.P&G實踐「顧客至上」精神創新,產品深得人心。


1.確定創新方向,「樂高式思考法」培養聯想力

克里斯汀生提到的「維持性創新」(Sustaining Innovation),是指企業銷售品質更好、更高價的產品給高階顧客,通常是市場上現有的公司較佔優勢,因為已擁有一定數量的消費客群及鮮明的品牌印象,例如蘋果公司推出的iPhone 7,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雖價格昂貴,仍澆不熄全球果粉的熱情,銷售量還創下歷年記錄。

另一方面,「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是指企業銷售更易使用、更便利的產品給顧客。高彈性的新創公司較能透過此策略打敗市場上的現有公司;破壞性創新又可分為兩種類型:創造新市場的破壞性創新(New-market Disruptions)及低階市場的破壞性創新(Low-end Disruptions)。前者透過研發出更便利的新產品,吸引從未消費的新顧客,開發新市場,例如Skype運用網路推出更便利的網路電話,取代傳統市話;後者則是在原有市場中,以低價吸引原有產品的消費者,廉價航空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例子,省下餐點及精緻客艙的成本,提供消費者更便宜、更簡便的飛行旅程。

>>> 看完整原文,請至延伸閱讀 ↓

蘋果﹒iPhone

圓夢計畫/創業四進化 破舊展新猷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10 05:07經濟日報 傅安國


「如果你只做你能力所及的事,你就沒法進步。」

──電影《功夫熊貓3》

2017悄悄地走入你我身邊,在回顧2016的此刻,已然過往的「得失事實天平」偏向何端?「檢討過去,策劃未來」是多數人會在新年裡的慣性操盤,但值得玩味是「檢討與改善」,「策畫與貫徹」往往無法如願接軌在一起,落得在下一個年末列車駛近時,又再次和「後悔」不期相遇。

「發了DM多次都沒效果,我不會再做了」,「員工招募的工具我都有用,但為何卻還是補不到人?」,「車體廣告?行銷推廣?沒這預算!」,「Line@﹑IG﹑FB粉絲團…,早已設好,可卻仍帶不進消費者」,「營業利潤每況愈下,該做的都做了,怎還如此?」這些情境問題,創業的你是否很熟悉?

因工作關係,我常會在課堂上與多位創業(經營)者交流,對於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行銷活動要幾次?找誰做才有成?諸如此類的經營困頓屢見不鮮。

究其根本,會感到迷惑困擾多是在「檢討與改善」、「策畫和貫徹」的流程裡抓不到正確的重點與步驟,創業者不應輕忽「慣性正向學習」的重要性,尤其是輕重緩急的判斷與拿捏。此外,也要學習市場資訊整合,學習思辨因果之間的關係。

尤其,千萬不要有「又要馬好又不讓馬吃草」的想法,不然會墮入自以為是,「頭燒燒尾冷冷(喻三分鐘熱度)的執事態度」中。

「創業開店有四個進化層次:

一、想對手想到的,做對手做到的;

二、想對手想到的,做對手沒做到的;

三、想對手想到的,做對手沒想到的;

四、想對手不敢想的,做對手不敢做的。」有一位行銷名嘴這麼說過。

2017欲破舊局,展新猷?先反芻己身是否一直只慣於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再探究如何善化這四個經營層次!竭盡(團隊)所知所能,拉高「檢討與改善」「策畫與貫徹」的戰鬥標準,一如宋末元初時期的詩詞評論家嚴羽《滄浪詩話》中說:「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的思維模式(model)。品牌獲利應可大立大放。

(作者是經濟部創業圓夢計畫創業輔導顧問)

創業﹒經濟部﹒電影

商業興觀點/物聯網應用 要貼近消費需求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10 05:07經濟日報 范慧宜


物聯網(IoT, Internet of Things)的核心精神在於將物品賦予網路連線與網路服務的功能,提高其應用能量,創造具便利的生活環境,主要為應用、網路、感知三個層面。國內外科技大廠或研究機構皆視2020至2025年為物聯網商轉的突破期,期盼如同智慧型手機發展一般,物聯網能快速融入消費者生活中。

物聯網是全球科技業布局重點,國內業者也紛紛開發物聯網技術,努力將產品功能結合「智慧」或「聯網」二字,如智慧手表、智慧電視、智慧冰箱,企圖提升產品力,提供消費者更好的服務,但通常產品發展出來,銷售總是不如預期。

智慧家電是國內最早談起物聯網概念的產品,推廣數年仍未突破瓶頸,主要問題在於「產品規格多相容困難」、「資料外洩疑慮」及「缺乏消費驅動力」。然而不僅是智慧家電,大致上物聯網產品多半都面臨同樣的問題。

為解決產品規格相容性的問題,目前已有不少業者,成立標準聯盟或平台,如亞洲物聯網聯盟(AIoTA)、臺灣物聯網聯盟(TIOTA)等,透過合作模式,聯合多項智慧產品發揮服務綜效,讓服務更有感。而個人資料外洩隱憂部分,必須由業者落實個人資料保護法,透過內外部顧客教育,取得消費者基本信任,再加上當「產品力>疑慮」時,個資就不再是問題。

然而,業者努力解決上述兩個問題,仍無法保證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產品或服務要真正使消費者心動,吻合消費者需求是最重要的關鍵,也就是必須解決剛剛提到的缺乏消費驅動力的問題。物聯網不能單靠技術的推疊或重組、關注物品或機械(如手機、電視、汽車),而是必須以消費者需求來驅動智慧科技服務應用與研發,才能有所突破。

目前物聯網尚未有殺手級應用出現,全球科技業者處於開發摸索階段,物聯網業者必須有效結合技術掌握、消費者生活型態變遷預測、消費體驗等,透過掌握、預測及應變,聚焦於消費者關鍵需求及新型態的生活模式,符合消費趨勢的創意,才可能觸動IoT智慧科技的消費潛力。

(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本專欄每周二刊登)

物聯網﹒智慧家電﹒智慧型手機

管理講堂/最佳管理者 正人先正己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10 05:07經濟日報 張威龍


春秋晉國有一名叫李離的獄官,他在審理一件案子時,由於聽從了下屬的一面之辭,致使一個人冤死。真相大白後,李離準備以死贖罪,晉文公說:官有貴賤,罰有輕重,況且這件案子主要錯在下面的辦事人員,又不是你的罪過。

李離說:「我平常沒有跟下面的人說我們一起來當這個官,拿的俸祿也沒有與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現在犯了錯誤,如果將責任推到下面的辦事人員身上,我又怎麼做得出來」。他拒絕聽從晉文公的勸說,伏劍而死。

《老子》第57章提及:「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會以「我無為而民自化」來做事。我無為就是什麼事都不做,老百姓全部都會變好,是不是?不是!

聖人無為是指不妄為。自己做好榜樣,不妄為,自己遵紀守法。

自古說上梁不正下梁歪,自己是執法者都亂來,那百姓知道你都可以亂來,我們也可以躲在背後跟著你亂來,那不是都全亂了嗎?

所以聖人是以身教,自己帶好頭,我無為就是我不妄為、遵紀守法,而民自化;古代有一句話就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如果真能這麼做,老百姓很佩服的,他們想違法亂紀也不敢。化就是教化,就是都向好的方向轉化。

從老子的哲學來看,管理的本質,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如何看似清靜「無為」,卻能順乎自然發展而達到「無不為」,正是管理的最勝義。

「無為」在老子心目中是一個重要概念,老子雖主張「無為」,卻並非消極的一無所求、一無所為。

所以「我無為而民自化」簡言之,就是管理者要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

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屬必須以身作則。示範的力量是驚人的。不但要勇於替下屬承擔責任,而且要事事為先、嚴格要求自己,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旦通過表率樹立起在員工中的威望,將會上下同心,大大提高團隊的整體戰鬥力。

得人心者得天下,做下屬敬佩的領導將使管理事半功倍,是一種難得掌握的管理藝術。

很多人講管理,總認為應該用一大堆規定來加以掌握、控制,政令繁苛的結果,往往扼殺了創造性、堵塞了潛力。

所以老子主張要簡單、自然的方式,讓員工自行激發潛力。不必用機心,不必勾心鬥角,只要用誠心即可管理。

日本大企業家松下幸之助便是以「順其自然」為其人生哲學,而這也是他經營成功之道。

松下以使命感激發員工潛能,促使大家自動自發,達到所謂「民自化」的效果,這也是松下電器能夠迅速成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以治水為例,老子並不是說洪水不需治理,只是他主張疏導,而不讚同圍堵;因為圍堵違反水性,疏導才是順乎水性。

治人也是一樣,老子並不是說百姓不需治理,只是他主張教化,而不讚同強行規範:因為強行規範往往會違反人性。

「我無為而民自化」是很大的管理智慧,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自然會提高團隊的整體戰鬥力,使管理事半功倍。

(作者崇右技術學院教授,本專欄每周二刊登)

松下

商業興觀點/物聯網應用 要貼近消費需求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10 05:07經濟日報 范慧宜


物聯網(IoT, Internet of Things)的核心精神在於將物品賦予網路連線與網路服務的功能,提高其應用能量,創造具便利的生活環境,主要為應用、網路、感知三個層面。國內外科技大廠或研究機構皆視2020至2025年為物聯網商轉的突破期,期盼如同智慧型手機發展一般,物聯網能快速融入消費者生活中。

物聯網是全球科技業布局重點,國內業者也紛紛開發物聯網技術,努力將產品功能結合「智慧」或「聯網」二字,如智慧手表、智慧電視、智慧冰箱,企圖提升產品力,提供消費者更好的服務,但通常產品發展出來,銷售總是不如預期。

智慧家電是國內最早談起物聯網概念的產品,推廣數年仍未突破瓶頸,主要問題在於「產品規格多相容困難」、「資料外洩疑慮」及「缺乏消費驅動力」。然而不僅是智慧家電,大致上物聯網產品多半都面臨同樣的問題。

為解決產品規格相容性的問題,目前已有不少業者,成立標準聯盟或平台,如亞洲物聯網聯盟(AIoTA)、臺灣物聯網聯盟(TIOTA)等,透過合作模式,聯合多項智慧產品發揮服務綜效,讓服務更有感。而個人資料外洩隱憂部分,必須由業者落實個人資料保護法,透過內外部顧客教育,取得消費者基本信任,再加上當「產品力>疑慮」時,個資就不再是問題。

然而,業者努力解決上述兩個問題,仍無法保證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產品或服務要真正使消費者心動,吻合消費者需求是最重要的關鍵,也就是必須解決剛剛提到的缺乏消費驅動力的問題。物聯網不能單靠技術的推疊或重組、關注物品或機械(如手機、電視、汽車),而是必須以消費者需求來驅動智慧科技服務應用與研發,才能有所突破。

目前物聯網尚未有殺手級應用出現,全球科技業者處於開發摸索階段,物聯網業者必須有效結合技術掌握、消費者生活型態變遷預測、消費體驗等,透過掌握、預測及應變,聚焦於消費者關鍵需求及新型態的生活模式,符合消費趨勢的創意,才可能觸動IoT智慧科技的消費潛力。

(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本專欄每周二刊登)

物聯網﹒智慧家電﹒智慧型手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