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客、粵古漢語 台灣還有許多文化寶貝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10 03:50聯合報 鄭正博/退休教師(高雄市)


中研院院士曾志朗日昨表示,兩岸的解方是中國文化與漢字的發揚,這個觀點我深予肯定。尤其關於漢字的六書,由於我有學生在外國當僑領,應邀到研究所教中文,外國學生希望能教一點中文文法,他回想中文好像沒學過文法。然我幫他思考,這些老外一定想用合乎規律的辦法來學中文,而中文的六書,尤其象形、指事、會意等,猶如看圖說故事般簡單易懂,這不就是西方的大人最適合的「文法」嗎?我甚至認為我們的中小學生,也都該循序漸進地教導文字學。

除漢字的邏輯性優點之外,我尤其想到台灣的優勢。因為台語、客語、粵語屬於古漢語,這類邊陲語言由於沒有參與中原的歷史變化,不像北方多數時候其實是由外來遊牧民族入主的,他們說的話屬於阿爾泰語系,所以發不出古漢語的許多音。記得讀過清朝有考據學家根據詩經等韻文推論,古音的「天明」可能要讀成「針芒」。真替他們可憐,如果會講閩粵客語等,不就不必如此費力嗎?

還可從佛經的翻譯檢視古漢語的可能讀法。英文佛陀寫成「Buddha」,用台語唸很貼切。尤其「般若」,國語字典注音是「ㄅㄛㄖㄜˇ」,但它的梵文羅馬字譯為「prajna」,與台語唸的「pua na」極為接近,顯示台語保留翻譯佛經時的漢語古音,這應是古蹟式的文化寶庫。兩岸可以互補有無的還多,理應由此類方向結合,那才真是「九二共識」之外的可能解讀法!

台語﹒客語﹒曾志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