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旅客變小氣 我觀光業轉逆差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10 03:41 經濟日報 記者楊文琪/台北報導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的統計,來台兩大主要市場即日本與中國大陸的旅客,去(2015)年前三季消費金額都較前年同期減少,致使2015年前三季我旅行收支出現逆差403億元。

我國國際旅行收支早期處於逆差狀態,近年在陸客等各國觀光客大幅成長下,逆差逐年縮小,2010年第4季起開始由逆差轉為順差,自此連續四年每季均呈順差,至今年情況又再逆轉。

交通部觀光局表示,從1989年開始,我國出境人次一直高於入境人次,與我國觀光發展與地理位置等相近的日、韓也是如此,近年我積極吸引各國旅客來台觀光,觀光收支逆差狀況大幅改善,2011年全年我觀光外匯收入為3,260億元,支出為2,979億元,首次全年結算為順差。

不過,近幾年日圓持續貶值,增加日客海外旅遊成本,連帶影響日人出國旅遊意願,統計去年1~11月日本旅客來台人次為145.8萬人、較前年同期減少1.74%。

反觀我國民眾訪日人數因新台幣兌日圓升值刺激,前往日本旅客量持續成長,1~11月赴日旅遊人次高達352.2萬,較前年同期大幅成長27.83%,是連四年我赴日本旅遊多於日客來台的情況。

image
圖/經濟日報提供

陸客來台消費額 贏日本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10 03:41 經濟日報 記者楊文琪/台北報導


日客一向是來台旅客平均每人每日消費金額最高者,但受日圓大幅貶值與日本國內提升消費稅的心理影響,海外旅遊消費支出明顯減少,去年前三季首度被陸客超越,這也是我於2008年全面開放陸客來台觀光以來,大陸旅客首度成為來台旅客中消費金額最高的客群。

據觀光局「2015年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前三季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大陸市場每人每日平均消費金額為232.15美元,高於日本旅客的221.45美元,其中在購物費用部分,陸客約122.78美元,遠高於日本的40.06美元,大陸來台每人每日平均消費首度超越日本觀光客。

觀光局官員指出,過去日本旅客來台旅遊消費金額一直位居各國旅客之冠,即使陸客來台人數連年成長,又有優質團、高端團、部落觀光、郵輪旅客等平均消費較高客源,但平均每人每日消費金額都略低於日本旅客,2014年日客平均每人每日消費金額為243.33美元,陸客則為241.98美元,差距不到1.5美元。

官員分析,日客因受到日圓持續貶值及日本國內提升消費稅的心理影響,出國旅遊各項花費計價相對變高,來台消費也趨向保守。

image
圖/經濟日報提供

修公式 台塑化中油讓利下游10億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10 03:41 經濟日報 記者吳秉鍇/高雄報導

image
台塑化、中油兩大石化基本原料供應商最近拍板今年原料計價公式,各自調整乙烯、丙烯計算版本,合計對下游讓利近10億元。 本報系資料庫
分享台塑化、中油兩大石化基本原料供應商最近拍板今年原料計價公式,各自調整乙烯、丙烯計算版本,合計對下游讓利近10億元,除台塑三寶受益外,中油提料廠如榮化、中石化、信昌化、長春等也雨露均霑。
台塑化表示,之前考量台塑高雄廠區向中油進料乙烯和丙烯,為讓原料成本一致,以利產銷調度,上下游協議比照中油原料計價公式供料。

但內部去年檢討後,認為台塑化成品油上市以來,一直是公平會監控對象,擔心石化原料供應也可能涉及聯合行為,加上與中油營運結構、成本都不一樣,因此有意與中油版本脫鉤。

經過上季和台塑、台化、南亞討論後,今年開始實施新原料計價公式;最大宗石化基本原料乙烯方面,保留石油腦占40%的計價比重,至於原本各占30%的日韓合約價、乙烯現貨價則分別修改比重。

用途第二大的丙烯,在石油腦、日韓合約價和現貨價的計價比重維持去年模式,但針對今年燃料油看跌趨勢,調降該項成本係數。

中油主管指出,與下游各廠的乙烯、丙烯、丁二烯計價公式調整協商,已在上個月定案,乙烯和丁二烯維持不變,丙烯公式則有變動。

主要是考慮到中國大陸石化業對以丙烷脫氫(PDH)技術生產丙烯製程趨之若鶩,近年來紛紛興起PDH工廠投資熱潮,產能陸續開出後,造成市場供需嚴重失序,面對原料大跌,今年調降該原料加工費。

法人認為,依台塑化今年對台塑、台化和南亞修改乙烯和丙烯計價版本,並以去年供應價格變化做為基準,兩項原料每公噸各降價約4、5美元,依台塑化乙烯年產能293萬公噸、丙烯年產能約200萬公噸換算,讓利逾8億元。

至於中油,今年估算丙烯合約價調降約每公噸2至3美元,下游榮化、中石化、台塑林園廠、信昌化、長春集團均可壓低進料成本。

據了解,中油一年丙烯產能約110萬公噸,含有新三輕、四輕,以及大林廠、桃園廠的三座重油轉化工場(RFCC)。

image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泛用樹脂 價格看漲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10 03:41 經濟日報 記者吳秉鍇/高雄報導


不受原油走跌影響,泛用樹脂受益下游補庫存,近半個月來穩步走揚,業界預期,農曆春節過後,需求將明顯增溫,加上本季共有逾300萬公噸乙烯產能歲修,可望推波助瀾,帶動新一波漲勢。

石化業內人士指出,儘管中東情勢緊張,但油價在美元走強和中國大陸市場動盪雙重壓力下,繼續走低,一度跌至每桶32.1美元,創下12年來最低水準。

不過,隨農曆春節假期逼近,大陸下游加工業開始回補庫存,加上泛用樹脂生產廠普遍減產,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ABS等近兩周均觸底反彈,每公噸各上漲10至50美元。

陳建仁推新藥修法 生技利多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10 03:41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陳建仁。 本報系資料庫
分享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陳建仁日前表示,希望在2月發動《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簡稱新藥條例)修法,納入非侵入性醫材,領域包括創新檢測晶片、高階影像醫材、非侵入式檢測技術等精準醫學,其中體學、基米、世基、賽亞等30餘家醫材創新技術,都有機會受惠。
陳建仁宣示,下個月他將率先啟動生技政策大盤點,推新藥條例修訂與有關《特別法》草案擬定,聚焦人才(引進)、創新、資金、臨床、稅務等領域,未來要真正「政策性圖利產業」。

台灣自1982年起,在當時的行政院長孫運璿、科技政委李國鼎等推動八大重點科技起,生物科技就成為重點項目,尤其肝炎防治在當時奠定基礎,但歷經30年後,電子業蓬勃發展,生技卻受到延宕。

其實,政府推動生技並未停下來,1995年起,一連串的「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2002年則有「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到2009年的「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等,逐漸讓生技產業撐起規模。

其中最重要的是2007年的新藥條例,鼓勵創新生物技術開發,聚焦新藥領域,是台灣首次就個別產業提出投資獎勵法案,將在2021年底落日,符合條件的生技公司將可受到租稅優惠。

值得注意的是,新藥條例定義之生技新藥產業,醫材部分指「高風險醫療器材」,僅涵蓋「植入或置入人體內」的第三等級醫療器材,才可向經濟部工業局提出申請審定為生技新藥公司,除了適用為期五年的相關投資抵減優惠措施,也可在未獲利前申請掛牌進入資本市場。

近期,以體學為首的精準醫療領域公司,包括使用的儀器、程式及硬體設備等,都具備極高科技含量,其領域包括光電、機械領域,其檢測領域則包括癌症基因檢測、六大基因體技術平台。

image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政院五路進擊 衝生物經濟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10 03:41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行政院去年生物產業策略諮詢會議(BTC)決議,推動「生物經濟」,擴大生技產業扶植範疇,除了新藥,創新醫材、疫苗、醫管、檢驗試劑等項目,都將成為重點項目。

行政院指出,在生物經濟(Bioeconomy)大戰略下,台灣生技產業將在四年內達到3兆元規模,聚焦策略是,走出生技領域,擴大應用到農業、工業、健康等領域。

生物經濟概念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提出,OECD指出,隨氣候變遷,農業生產環境的不穩定,以及人口、經濟成長造成的糧食需求增加,全球環境如水、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源將吃緊,推動「生物經濟」則為主要解決方案。

OECD預估,未來全球產值有逾五成來自生技,預計到2020年全球生物經濟規模將達15兆美元。

依行政院目標,生物經濟方案有五大核心應用領域,包括生技製藥、醫材、醫療照護、食品與農業。
----
65歲以上勞工 突破25萬人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10 03:41 經濟日報 記者潘姿羽/台北報導


日子愈來愈難過,民眾只得多工作幾年存老本。主計總處調查,就業市場已有25.3萬65歲以上工作者,從事業別多以服務業為主。

觀察就業市場65歲以上工作人數,之前長達30年時間僅占全體就業人數的1%,不過依主計總處最新公布的資料顯示,去年11月就業市場人數達1,123.5萬人,65歲以上就業者已占全體就業人數2.2%,增速明顯加快。

根據統計,工業和服務業65歲以上就業者,分別有3.1萬和12.2萬人,服務業占比相對較高,約1.8%。各行業中,製造業和批發零售業因本身就業人數較多,高齡工作者人數也較高,不過若看高齡工作者占比相對偏高行業,均是服務業,如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支援服務業、批發及零售業。

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包含從事醫療保健服務的醫院、診所、醫學檢驗服務等機構,以及居住型照顧服務、社會工作服務業等;高齡就業者占比7.5%,是所有行業中最高的。

支援服務業包含租賃、人力仲介、旅行及相關代訂服務、建築物及綠化服務、業務及辦公室支援服務等,和批發及零售業都有約3%的65歲以上就業者。

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何啟聖說明,醫療保健業包含很多適合中高齡就業者從事的協助型工作,因此比率相對偏高;支援服務業和批發零售業則因就業門檻低,對學經歷、能力限制不多,是很多中高齡就業者和二度就業者的首選。

何啟聖舉例,很多軍警人員退休後會去做保全,這便歸類在支援服務業,且支援服務業、批發零售業的工作時間彈性大、性質也很穩定,較符合中高齡就業者的工作需求。

農、林、漁、牧業雖是「高齡化」最明顯的業別,65歲以上就業者達10.1萬人,占比近四成,但整體就業人數僅55萬人。

台灣人口紅利已步入末期,且物價、房價仍處高點,愈來愈多就業者延後退休,或轉為非典型就業。

image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高鐵工會催討加班費 揚言春節休假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10 03:41 經濟日報 記者楊文琪/台北報導


台灣高鐵工會不滿高鐵營運九年來,從未支付國定假日加班費,加上雙周變形工時也未付加班費,初估欠員工5億元加班費,迄今仍置之不理,昨(9)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台灣高鐵公司若再不返還積欠的加班費,無積極回應與承諾,工會自2月起將發動國定假日依法休假,包括春節期間。

由於今年春節連假長達九天,高鐵公司計劃春節期間加開545班,加上正班車共將開出2,065班列車,若高鐵員工正常休假,恐面臨人力不足開不出車的情況。對此,高鐵公司強調,會依《勞基法》及「勞動契約」與工會積極協商,在雙方產生高度共識下,春節疏運絕不會有任何影響。

高鐵工會指出,高鐵身為國內交通運輸領航者,在財改後歸屬國有民營化公司,卻無法成為改善血汗勞動環境的標竿,還一年內遭到勞動主管機關九件裁罰違反《勞基法》,高鐵員工除了工時過長、休息時間不足、未依法放假,甚至被強迫加班且未發給加班費。

高鐵工會表示,去年底高鐵公司新開通三站,新增三站的縣市無不對帶來的交通便利欣喜,但員工血汗情況卻增加了。工會成立以來,就不斷向高鐵公司爭取《勞基法》規定最低下限的保障,交通部作為高鐵主管及監督單位,為何可以放任其違法?為何違法的規則還需要爭取?為何明明違法事項經由勞檢單位裁罰事證確鑿,公司寧可訴願,就是不願意改善?

台商訂單恐不保…三角貿易質變 現斷鏈隱憂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10 03:41 經濟日報 記者吳馥馨、徐碧華/台北報導


image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2014年台灣的三角貿易收入首度突破200億美元,達208億美元,以當年新台幣兌美元平均匯率30.368計,合新台幣6,316億元。同年外人來台旅行收入是146億美元,主計總處官員說,三角貿易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貢獻比外人來台旅行還高。
三角貿易收入愈來愈大對創造GDP是好事,不過,中華經濟研究院已經發現「警訊」—出現「斷鏈」危機。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史惠慈指出,海外生產比愈來愈高,衍生供應鏈在地化需求,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大陸供應鏈崛起,大陸從台灣進口「中間財」的比重已在下降,未來可能變成「大陸接單、大陸生產」。

中經院的研究報告點出台灣該有的危機意識,三角貿易收入的高漲是伴隨海外生產比的上升,如今已出現質變,不是早期的帶動台灣中間財出口的效果,最終可能遭到反撲。如果演成「大陸接單、大陸生產」,可能造成台灣接單減少、三角貿易收入縮小、也衝擊中間財出口。

為挽救斷鏈危機,中經院開出兩帖藥方:「重新尋覓海外生產基地」和「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

三角貿易收入不小,但國人對它不太熟悉,因為它所創造的就業主要在海外,相對的,國人對外人來台旅行就很有感覺,來台旅客是結實進行國內消費,會帶動餐飲、旅館、百貨等商機,所以,官員說,國人對三角貿易創造的GDP是無感的。

窘境/創造的GDP 國人無感

儘管無感,三角貿易在2015年的GDP仍扮演個角色,前三季各季三角貿易收入都超過50億美元,預估全年也將超過200億美元。

十年前,2004年,三角貿易收入只有99億美元,同年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是32.1%,每接到100美元訂單,有32.1美元是在海外生產,十年後,三角貿易收入倍增,海外生產比也近乎增加一倍,隨著海外生產比重節節上升,三角貿易收入也逐年攀高,兩者亦步亦趨。

三角貿易收入因海外生產而生,台灣把生產基地放到中國大陸、東南亞等海外,創造了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營運模式,這營運模式所產生的收入稱為三角貿易收入。

官員解釋,例如美國蘋果對台灣鴻海下單,鴻海將一大部分訂單交由大陸廠生產,由大陸最終組裝出口,蘋果付錢給鴻海,鴻海再付費用給大陸廠,形成一個美國、台灣、大陸的三角關係,因此稱之為三角貿易。

中經院報告指出,早年,三角貿易確實帶動台灣「中間財」出口,台灣把較下游低階產品移到人力充足的新興市場生產,較高階部分留在台灣生產,由台灣出口到新興市場組裝再出口,也就是說,三角貿易這模式亦有助於台灣出口、創造就業。但近年來,帶動效果已越來越小,其中以組裝代工的資訊通信產品斷鏈危機最嚴重。

經濟部統計處指出,資訊通信類接單的海外生產比是各類產品中最高的,今年1到11月平均高達92.4%,幾乎都在海外生產了。

為了了解海外生產比的變化對台灣的影響,經濟部委託中經院進行研究。史惠慈表示,三角貿易的本質是個「過渡時期」,台灣整體環境也不適合大量化的生產,將生產端移至大陸是有其必要性。最後,台灣只生產利基型產品,或為研發總部。

解方/聯合日韓 搶攻物聯網

可是,當海外生產比大到某個程度,大陸供應鏈也崛起的時候,結果將會改變。現在我們可能還會因為「海外接單比重太重」而憂心,再過一陣子,大家可能會為了「原本台灣的海外接單也變成大陸接單」而哀哀叫。

為解決中間財出口愈來愈少的問題,中經院建議,當紅色供應鏈崛起,兩岸從垂直分工變成水平競爭後,台商應再「逐水草而居」,將生產基地從大陸搬到東南亞、印度等其他國家;分工體系明確,「中間財」出口才有商機。

另外,隨著紅色供應鏈崛起,大陸本土品牌也興起了,已極強的「取代性」掠奪了原本日本品牌、南韓品牌的市場。因此,台廠應試著與國際品牌大廠合作跨入新領域,例如台日、台韓合攻物聯網時代商機。

閱讀秘書/三角貿易

三角貿易是國民所得帳中的一個項目,在2001年以後出現,在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成形後才有這項所得。

用例子來解釋比較容易懂,主計總處官員說,例如鴻海接了蘋果的訂單,交給中國大陸的廠生產,接單金額減去付給大陸的加工費,剩下的就是在台灣的三角貿易收入。這收入是台灣的管銷、研發所創造的附加價值。

三角貿易是在輸出項下,輸出分為商品輸出和服務輸出,三角貿易屬於服務輸出,目前是台灣最大的服務輸出項目,外人來台旅行的收入排名第二。

專家建言:把海外生產基地 變利潤來源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10 03:41 經濟日報 記者吳馥馨/台北報導


三角貿易收入不小,但相對於海外生產比五成以上,這金額仍不算大,這表示企業把部分獲利留在海外沒匯回,政府稅基流失。

主計總處官員指出,三角貿易的利潤率不高,好不容易2014年利潤率才超過5%,前幾年在5%以下。能提升到5%以上是因為蘋果提高代工費用。

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史惠慈表示,過去業者都把台灣當成研發或營運總部,很大一部分是「費用中心」的概念,但台灣無法課到稅。例如,許多電子品牌廠研發都在台灣,但對外都宣稱,台灣代工賺的都是微薄利潤。

反觀外商品牌做產品定價時,並不是把所有研發費用、生產製造成本,都放在貨品價格上。而是有所切割,將研發費用與收入,透過移轉定價合理反映。

簡言之,外商多把價格分成兩塊,一塊是真正生產製造過程的價格,這塊的價格就是貨品通關的價格,可享有關稅減讓的價格。在處理移轉定價這塊的價格時,因涉及有雙邊租稅協定,則是另一種稅的減免。

隨著台灣與愈來愈多國家簽署租稅協定,廠商的思維也要改變,不再是研發了什麼,就統統放在貨品價格;因為,出口時未必能全享租稅減讓的好處。至於兩者之間該如何定價,則可透過專業會計師,將成本合理分攤在生產的各個環節,找出一個最適的平衡點。

史惠慈說,包括政府的財稅法規與廠商訂價,都應該去思索如何配合整個環境變遷而重新分配,將海外生產基地變成另一個利潤來源;創造台灣本土能進行更多技術升級與產品發展的機會。如此,海外基地再大,對台灣也沒壞處。



聯合新聞網粉絲團 隨時上線都有新發現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