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創新 歐巴馬成功、柱姐…
2015-07-16 02:30:31 聯合報 陳彥豪/台灣大學助理教授(新北市)
兩周後,微軟以「跨平台」為亮點的新一代作業系統Win10將正式上市。它如能早來個半年或一年,有可能撼動資通產業的勢力板塊而動見觀瞻。但微軟行動部門不但將大裁員在先,加上英特爾與AMD已預告會在今、明兩天端出悲觀的市場預估,微軟的「跨平台」願景一下子少了兩個主要舞台,其前途可用烏雲罩頂來形容。
微軟帝國如何走到今天這步田地?知名的市調機構IDC在評論中用了一個時尚的概念:微軟的「破壞式創新」來得太慢!
破壞式創新是哈佛學者克雷頓倡議的概念,常用來描述現今各個領域的革新機會和方向。除了有「組織內」與「組織外」兩情境外,破壞式創新在實務上又可分為「回應市場需求」和「引導市場需求」兩個層次。根據破壞式創新的案例,許多原本在舊時代表現優異的組織,為了保護過去的成功而拒絕回應新時代的需求,最終在世代演進裡錯失了浴火重生的機會。
以微軟的Office軟體為例,幾十年來,Office以近乎獨大的姿態為集團帶進豐厚收益。當行動工作時代降臨時,微軟理應在行動辦公領域上大顯身手,但最後卻為了既有的利潤而瞻前顧後。如今行動市場上已出現許多低價且足以抗衡Office的App。微軟已錯失破壞式創新的契機。
破壞式創新當然有風險,但是當產業大步邁入大數據時代之後,相關的風險已經愈來愈「可控」。在回應市場需求上,以大數據分析輔助市場調查,可以更準確地分辨那些訊息代表「真需求」,而那些訊息是「雜音」或是「有意誤導」;在引導市場需求方面,可先將新概念的風向球丟入市場中,然後再以大數據分析監測正、負評的聲量變化和關鍵影響因素,這些資料都可讓破壞式創新的進程推動得更有把握。
破壞式創新不只適用於產業,美國總統歐巴馬也是破壞性創新愛用者。他常與美國政治力量集結的傳統邏輯和操作方式唱反調:歐巴馬抨擊資本主義下的政商勾結、痛批華爾街的貪婪顢頇、並轉身擁抱代表分配正義的小資與中產階級政治…種種行徑都曾讓同黨的政客們冷汗直流。但這些破壞式創新都緣自於歐巴馬的正義感破表嗎?或者,每次破壞性創新背後,其打擊的深度和廣度,都經過了新科技的計算與精心評估。
破壞性創新似乎也可套用在最近台北政壇熱炒的「一中同表」話題。一中同表到底是基於九二共識的破壞性創新?是兩岸關係進程的下一個引導概念?或者純然只是票房毒藥?成熟明智的台灣在口水漫天之餘,何不於回應市場需求的層次上,援引科學方法讓理性的數字為新概念的價值說話?或是在引導市場需求的層次上,基於目前市場的接受度,為有價值的概念修訂出更合乎時宜的進場時程?
公告版位
- Jul 16 Thu 2015 16:36
破壞創新 歐巴馬成功、柱姐…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