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台灣有多少希臘元素?
2015-07-16 02:30:2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希臘危機本質上是一個困境:一困於紓困與改革間的矛盾,二困於改革理性與反改革感性間的兩難,三困於歐元實驗架構的重大缺陷(缺乏一個與統一的央行及貨幣政策配套的統一的財政部及財政政策),所以看來無解。短期間,無解之解就是「拖」;長期間,實在拖不下去時,兩種可能,一是分,歐元區與希臘兩敗俱傷,要不就是歐元實驗升級,建立財政部,但後者機會甚微,因為它需要一個有大智慧、大格局、大使命感又能孚眾望的政治家,而且還要碰上極佳的機遇。
希臘命舛,運也不濟,很容易被一些處境際遇類似的國家引以為戒。近來台灣即在熱議希臘問題,觀點有二,一種悲觀,認為「台灣未來會很希臘」,甚至「會比希臘更慘」,一種樂觀,認為「絕對不會」。
究竟怎麼看?根據方法論,首先還是先把「希臘為什麼希臘」的主要背景及因素做一舖排梳理,然後再拿台灣對照,才能做出判斷。
希臘之所以希臘,主要原因有:一、政黨政治、選票政治、支票政治。政黨與政客當選要靠選票,選票要靠(政策)支票。開支票沒有財源,就想辦法借,也就是發債。選民看到的是眼前的利益,他們對債沒有感覺,不過就是一堆數字,而且還債也是以後的事。
這並非希臘獨有,幾乎所有搞政黨政治的國家,都不能倖免。這讓各國國債占GDP比重愈來愈高,美國130%、日本240%、希臘160%如此,台灣也是,整體債務(含各種年金、退撫、勞保等隱藏性債務)占GDP比率已高達150%。
二、經濟紀律(包括貨幣與財政)鬆弛。當今全球市場經濟有兩種模式:流行於大多數地區的是「凱因斯模式」,傾向以持續擴張的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
美、日等國不斷採取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印鈔買債,及不斷提高舉債上限等屬之。另一種可稱為「奧地利學派模式」,以海耶克為代表,奉行者不多,主要集中在中歐、西歐及北歐少數國家,特別是德國,強調嚴守貨幣紀律與財政紀律,不濫印貨幣、不亂發國債。希臘明顯是走「凱因斯模式」,它加入歐元區,不能亂印鈔票,卻大量舉債,而且賴債。此等作風當然被主要債權人的德國所排斥與厭惡。
台灣是個什麼派?貨幣紀律有世界最佳央行總裁彭淮南把關,問題不大;財政紀律則令人擔憂,中央之外,部分地方政府更已近乎失控。
三、民族性。希臘借債賴債成性,幾乎成了民族性中的基因。近200年的近代史中,有90年呈負債累累,其中破產賴債多達七次。另外,希臘地處地中海,生活悠逸,好享受、惡勤勞。與之對照,台灣人民勤奮、認真、刻苦、耐勞、聰敏,又不輕易借錢舉債。台灣與希臘,民族性堪稱南轅北轍。
四、貨幣因素。受2008年金融海嘯衝擊,冰島第一個爆發金融危機,如今已度過難關,主要靠貨幣大幅貶值,恢復了競爭力。希臘受制於歐元,貶不了歐元,叫苦不迭。當年希臘為加入歐盟,是做了假帳矇騙過關,如今看來是害人害己。這一條,台灣當然也不適用。
所以,希臘現象的四個因素中,台灣有其二(惡質政治生態與漠視財政紀律),無其二(民族性及貨幣因素)。台灣引希臘為鑑,是必要的;有人樂觀,有人悲觀,也都有其道理。不過,必須要看到的是,在希臘現象四因素外,還有一個是希臘尚不顯著,但台灣卻有,而且是愈來愈不利的因素,即人口老化加少子化。這個因素會極大程度地拖累甚至惡化一國財政,在當今許多國家已普遍存在,尤其是日本,且此一趨勢極難扭轉,唯一例外是新加坡的青壯人口引入政策。
準此,台灣會不會真的希臘化?看來已是2016台灣新領導人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公告版位
- Jul 16 Thu 2015 16:31
經濟/台灣有多少希臘元素?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