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用新思維開創經貿整合大道
2015-03-18 01:28:5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年來亞太各國幾乎沒有例外地利用經貿整合協定(FTA)來降低貿易障礙,我們卻因政治原因遲遲無法開花結果,使得產業與社會各界都陷入一種焦躁不安的憂慮中。過去想藉兩岸經貿協議來搭上亞太經貿整合列車,似乎愈來愈難;舊路走不通,必須尋找新路。其中最值得我們重視的,或許就是世貿組織(WTO)這個自由化平台。
眼看日、韓、中等競爭對手的FTA網絡日趨完整,國內仍陷在FTA到底有無效果、中韓FTA到底是原子彈還是空包彈的爭論中,但這些辯論其實大半跟兩岸政治有關,而不是真正關心產業及經濟發展的探討。這是因為過去政府將參與經貿整合和兩岸經貿談判高度連結,指出要走向世界,必須先走向中國。這種推論或許符合國際經貿現實,但卻無法打動社會人心,也導致大家為了阻擋兩岸簽署協議,進而嘗試淡化無法加入經貿整合的影響;連政府為了擺脫「恐嚇人民」的罪名,好像也加入了這個行列。其結果確實擋住了兩岸協議,但副作用卻是台灣愈來愈一廂情願地輕視FTA的威脅和影響。
面對這個情勢,政府必須體認到兩岸協議短期內已經是看得到、吃不到的幻夢,舊路(也可能是最近的路)已經愈走愈小,必須開始致力啟動能盡快發生效果的方案B。FTA的關稅減讓,充其量還是成本競爭的思維,長期而言,產業競爭力仍然是關鍵;高附加價值或是具有創新特色的產品從不用擔心,但調整產業結構需要整體規劃、資源與時間,無法一躍而成,更重要的是,各國的貿易障礙已經從關稅移轉到複雜而不透明的法規、不合理又耗時的標準與檢驗程序,以及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不足等非關稅措施上。這些問題即便是無須擔心關稅的產品,也一樣不易克服,而需要透過國際協定的協助來降低或排除。
眾多方案B中,今年1月剛滿20歲的世貿組織(WTO)最值得重視。20年來,WTO走得步履闌珊;成立之後唯一的談判杜哈回合,從2001年開始後至今還無法結束,導致逐漸失去青睞。但近年來WTO似乎有重拾動能的趨勢,去年11月獲得採認而待各國批准的「貿易便捷化協定」,是杜哈回合第一個完成的協定,其深度與廣度甚至超越許多FTA中有關通關便利與簡化的規定,對台灣自然是一個好消息。
而在關稅談判上,近年來WTO似乎有揚棄廣度而求深度的作法,透過特定產品類別的關稅自由化談判,先達成消除部分產品關稅的目標。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已經進入尾聲的「第二代資通訊產品協定」(ITA-2)談判;一旦完成,被列入範圍的資通訊產品都可享有全球零關稅待遇。此外,包含我國在內的13個WTO會員,也於去年7月啟動「環境商品協定」(Environmental Goods Agreement, EGA)的談判,有意比照ITA協定,追求環境商品的零關稅待遇。其他還有好幾個類似的所謂「部門別零關稅」的提案正在醞釀發展中。另外20餘國參與的國際服務貿易協定(TISA),也有在未來併入WTO的規劃。
這些WTO的進展,對於加入經濟整合受限的台灣而言,其價值遠超過其他國家,也更值得我們重視。我國政府都有參與這些WTO活動,但一方面WTO在政策上只是「二軍」,投入的人物力當然不若FTA的洽簽;另方面我們多半是跟隨歐美的腳步被動式參與,主動創設談判議題的積極性不足,更重要的是,各部會常有要保留籌碼以利FTA談判的思維,自然不會全力投入WTO。隨著WTO逐漸解凍,也隨著FTA之路一直受阻,正是在經貿政策上把WTO從二軍升上一軍的時刻。
公告版位
- Mar 18 Wed 2015 02:30
經濟/用新思維開創經貿整合大道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