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介正/探索「新型兩岸關係」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4-22 03:57聯合報 黃介正
美中之間的「新型大國關係」儼然成形,把中國人與洋人之間「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這十四個字所標誌的核心意涵,拿來用在血脈基因相同的兩岸之間,不好嗎?就一定不可以嗎?
當前兩岸雖然處於冷僵持的狀態,官方聯繫管道靜止,軍事敵對不減反增,但兩岸民間的經貿、文化交流互動依然暢旺,政策智囊互訪往來從未停歇。相較於朝鮮半島與南海爭端,一北一南的緊張態勢,台灣海峽仍是西太平洋的模範區域。台海的和平穩定,兩岸雙方甚至整個亞太地區均能受惠,卻絕對不是單方面的責任,也不是自然放任就可以毫無懸念的安享太平。
兩岸關係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無心作為」。兩岸之間無論是「冷和」或是「冷對抗」,說好聽是「戰略耐心」,甚至「戰略定力」;但是雙方決策層似乎都在等對方先讓步,或想以拖待變,反而演成「戰略怠惰」。
目前國際與區域局勢變化快速,兩岸各自內部的政局也非一成不變,兩岸負有責任的各層決策者目前等待、拖延的策略,就是放任情勢發展而被動應付;如果雙方主政者將兩岸關係的主動權推給對方還好,若是讓國際強權或內部鷹派來發球,則形勢未必利多於弊。
兩岸關係停滯不前的關鍵,仍在於雙方政治關係定位的糾結,也就是兩岸能否同意一個足以獲得內部支持與雙方可接受的政治框架。北京和台北都知道彼此底線,也知道各自難處,但是在兩岸共處內外挑戰的快速變動環境下,無論是否情願或風險多大,雙方尋得階段性的互動架構,就有一定的迫切性。
兩岸雙方決策高層,都有「不衝突、不對抗」的主觀認識。台灣從總統府到陸委會所有關於兩岸關係的發言,始終秉持和平立場。大陸李克強總理今年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對於兩岸關係的說法,也以「和平」為基調,而且是「努力維護」和「堅定不移」。
「合作共贏」在兩岸之間,客觀條件根本自然存在,除了卅餘年兩岸雙邊經貿文化交流的事實基礎,兩岸在國際與區域經貿以及產業發展等領域,有太多可以合作,必然共贏的區塊,不聯手太可惜。
兩岸關係真正關鍵在於「相互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與價值。台灣要能「容」兩岸共存在一個框架之內的概念,大陸要能「容」台灣由民主程序所形成的意志,才是相互尊重;而當務之急是兩岸要先對接,要先坐下來談,才能討論階段性的互動架構。
相較於大陸,台灣對外的抗壓能力有限,倘兩岸僵局持續,國際強權涉入的機率則會提高,台灣固然承受巨大壓力,大陸卻也將處於戰略被動。在世界格局劇變且周邊不平靜情勢下,為了把「同屬於兩岸的戰略主動權」握在手上,探索建構「新型兩岸關係」對雙方均屬有利。
如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能沒有台灣。但兩岸以兵戎殺伐,如何稱中華民族?兩岸靠脅迫統一,如何稱偉大復興?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北京﹒南海﹒李克強
公告版位
- Apr 22 Sat 2017 03:42
黃介正/探索「新型兩岸關係」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