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經濟成長願景重於數字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10-19 00:24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長林全日前在立法院答詢時指出,目前景氣指標已有改善,今年經濟成長率「保1」可以預期。國發會也表示,近期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 或景氣燈號等,都顯示國內經濟緩步復甦,第四季沒有悲觀的理由,預計景氣燈號可以一路亮「綠燈」(景氣穩定)到年底。國發會並指出有三大因素將支撐景氣動能,一是行動裝置新品上市,例如iPhone手機持續拉貨;二是物聯網帶動商機效應,尤其半導體產業等出口擴張;三是第四季向來是歐美傳統旺季,出口動能可望支撐第四季表現。

然而,中國大陸9月的出口暴跌10%,連六個月衰退,說明了全球景氣仍然低迷、歐美傳統旺季實不可恃。台灣若非正逢iPhone出貨熱潮,7、8月那短暫的出口止跌恐難出現。

前述國發會的說明,試圖以台灣經濟正在緩步復甦來營造正面氛圍,但仔細解析,其實也正隱含了台灣經濟的脆弱性。行動裝置的拉貨、半導體出口擴張、歐美傳統旺季三大支撐景氣的動能,都是外需。台灣的貿易依存度在全球名列前茅,昔日依賴全球市場出口擴張造就亮麗經濟成長,近日則因全球景氣衰退出口萎縮嚴重影響經濟成長,可說是成也出口、敗也出口。高貿易依存度是好是壞,至此已難斷定。

經濟成長之所以引人關注,是因假定這些「指標」或「數字」可以反映生活水準或經濟福祉。然而,指標與福祉兩者之間並不是這麼高連結性。首先,就定義上而言,計算經濟成長的國內生產毛額本身就有許多盲點,難以全然代表福祉,這是教科書中的ABC,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隨著時代的演進,經濟成長的穩定性與可預測性正在轉弱,因此,與其汲汲於經濟成長或景氣的精確預測,還不如回頭思索如何真正有效提升生活水準與經濟福祉。

經濟成長的穩定性與可預測性正在轉弱,來自於這個時代破壞式創新急速且大量的出現,今日所依恃的主力產品或營利模式,很容易在明日就被新產品或新模式取代。要使經濟成長立於不墜,就必須有強大的創新能量,而且越是想以出口到全球市場來驅動經濟成長的國家,越必須如此。

日前媒體報導運動鞋品牌大廠Nike正在改變其運動鞋供應鏈,計劃將訂單移轉至墨西哥,以智慧製造的方式生產,可能導致台灣的鞋業王國崩盤。我們由此見微知著,當機器人取代人工、智慧製造取代傳統生產,台灣的產業勢必遭受顛覆性的衝擊。因此,當我們關心經濟成長與景氣的同時,更應該關心這些指標與數字背後有著多少創新,甚至必須是破壞式創新的能量,不能一味期待全球景氣復甦帶來的外需。

在資源已充分利用下,創新幾乎是使經濟能維持成長的唯一路徑,因此格外重要,對於已面臨五缺問題又高度依賴外貿的台灣尤其如此。然而,創新需要氛圍塑造與基盤建設,並非一蹴可幾,因此,在短期內,我們還必須考量、檢討有限資源的運用情形。

台灣過去高度依賴出口,如今面對出口不振,國發會轉而希望帶動投資來驅動成長。單純由數字效果而言,這些都無可厚非,但由經濟成長必須能提升生活水準與經濟福祉來看,出口與投資都只是手段,最終還是必須由內需消費來達成。

甫過世的泰王蒲美蓬在泰國力行「適足經濟」(self- sufficient economy)、「知足常樂」的小康經濟理念,提醒人民無需盲目刺激經濟擴張,不要老是想「爭當亞洲第五小龍」。適足的內需也讓泰國很快擺脫亞洲金融風暴,終而有不錯的經濟表現,或值得我們深思借鏡。

蔡總統已宣示創新對於台灣經濟的重要性、也宣示未來的經濟必須外需內需並重,因此國發會應該儘快建構以創新為主的經濟驅動模式與路徑,更應該清楚說明經濟成長的願景,沒有願景的經濟成長數字只會是無感、冷漠的。

國發會﹒行動裝置﹒半導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