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諾貝爾大師提霍勒給台灣的啟發
2015-10-19 01:15:0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提霍勒(Jean Tirole)昨天來台,今天及明天分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與台中亞洲大學參加「2015大師論壇」。這是本報2007年舉辦大師論壇以來,邀請來台的第12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是歷來參與「大師論壇」的諾貝爾獎得主中,第一位法國人。

提霍勒在台北場的講題是「氣候變遷與公共政策」,台中場的講題是「市場失靈與政府管制」,之後分別與台灣重要的學者、企業、金融界座談,探討全球金融風險與產業競爭。

提霍勒自1981年拿到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博士學位後,平均大約五年,專注於一個領域,寫出十篇左右的論文,然後將這些論文改編成教科書。這些領域包括產業經濟學、政府採購與管制、心理學、財務理論、銀行監理、總體經濟學,以及如何解決京都議定書簽訂後的談判僵局。提霍勒的研究涵蓋面之廣之深,在同輩經濟學家中,無人能出其右。而在這麼多領域中,瑞典皇家科學院特別推崇他「幫助我們了解,如何管制具有獨占力量的公司」,也就是他在「管制經濟學」與「公平交易法」上所做的貢獻。

管制經濟學與公平交易法並非新領域,提霍勒是將賽局理論的推理方式,放入政府管制廠商的情境中,強調政府要先了解企業的利益,並預先考慮企業的因應方式。在提霍勒這代學者之前,對於政府該不該干預市場,學者常依意識型態而做結論。提霍勒並不認為市場萬能,因為像資訊不對稱、外部效果、與自然獨占這些情形,都會讓市場失能。但是提霍勒也不認為,政府干預後,問題就能解決;畢竟政府是由人所組成,官員的誘因未必與社會利益一致。提霍勒強調,每個問題都不相同,他無法提供萬用處方。雖然提霍勒沒有萬用處方,但他的研究方法是有SOP可循的。首先,他先了解特定產業的特性與其中的爭議,然後用賽局理論的工具,分析政府不干預與干預的差別,最後,他提出能讓政府了解的政策建議。例如,京都議定書簽署國於2009年在哥本哈根的談判破裂後,他分析談判沒有進展的原因,是各國對於如何衡量與管制排放量沒有共識、各國政府缺乏使命感,以及彼此缺乏互信。然後,他極力呼籲,千萬不能因此而將談判拖延到2020年,原因是拖延不僅使各國在未來幾年缺乏降低排放量的誘因,甚至會讓這幾年排放量上升的國家,在2020年的談判中,占到更多好處。他以賽局模型,嚴謹地說明他的看法後,再以淺顯的文字,提出他的政策「路徑圖」,其中包括談判的規則、如何處理已開發國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爭議、要用碳稅還是碳權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提霍勒務實的一面。

提霍勒的老師麥斯金是2007年諾貝爾獎三位得主之一,主要貢獻是機制設計,也就是透過設計賽局,來達到所要的結果;其中兩個關鍵條件,是機制需能吸引人參與,並且與參與者的誘因相容。提霍勒所設計的路徑圖,就是個機制,如果機制無法提供與各國利益相容的誘因,光憑道德訴求,絕對無法改變大家的行為。

許多人憂心台灣的經濟,政府雖不斷推出新的政策,但往往遇到批評與反彈後,官員便無力為政策辯護,即使勉強推行,也無法達到好的結果。負面回饋持續累積,使政府官員日趨保守,但求無過,不敢求功。雖然經濟學家對於政府能否應付景氣循環,有不同看法,但大家應該都同意,有效率的政府是有助於經濟的。要提升政府效能,我們應可從提霍勒的思考方式,得到一些啟發。他的中心思想是,任何政策一定要能考慮到受影響者的誘因。這些受影響者,除了自身利益受到政策影響的人,也還包含執行者;要學習提霍勒教授的思想,並不需要高深的數學,只要記得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事情,並做出正確的反應,政府政策才有成功的可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