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民間串起藝文 蘭博那夜好美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24 03:36 聯合報 林少英/音樂創作人(台北市)


即使是炎熱夏季,蘭陽平原各大展演、親子活動,仍是一個接一個。

去年七月卅日,頭城喚醒堂「就正書軒」主辦「時空的交錯」詩與音樂會;演出得到許多回響,所以今年邀請更多主流樂人參與演出「扶鸞人文藝術音樂會」,也決定把舞台延伸到蘭博戶外廣埸,十七日的演出,觀眾超過預期,encore聲不斷,大家共享了充滿藝術人文的夜晚。

除了音樂的多元化,更著重舞台與蘭博廣場外的水草生態湖畔,能融合在一起,自然呈現原來空間美感,簡化為燈光投射水面,以「雲的幻化」簡約風格,把菩薩騰雲駕霧的幻像照片,投影在蘭博的牆上。那天大家都說,蘭博不但是得過獎的建築,但當音樂、宗教、人文、美學概念大融合,凸顯蘭博另一片藝文天際。

在晚清時,宜蘭的鸞堂頗盛,是在地文人群體的內部活動;「扶鸞」的人文和詩人、讀書人、儒學傳承是息息相關。頭城「喚醒堂」是當年盧纘祥(縣長)等詩人的學堂,許多文人所在。但隨著時代變遷,「扶鸞」文化慢慢流失;因為培養鸞生不易,「扶鸞」漸走入歷史。

雖然鸞堂不再「扶鸞」,但頭城「喚醒堂」仍保存當年文人如何用詩詞,描繪蘭陽的好山好水,詩集讀了令人動容。

楊士芳進士、盧纘祥縣長、吳祥輝、林旺根等人,如何傳遞「飛鸞濟世」、「渡世慈帆」、「援溺」精神,令人緬懷;鸞堂供奉五恩主是豁落靈官王恩主、詩仙呂洞賓、關聖帝君、岳飛、灶君,都是勉勵教導世人,讀書人不要忘本,慈愛關懷民間苦難。

這類人文藝術音樂會,是透過多元化音樂形式重新創作的音樂會,呈現早期民間生活形態,信仰力量,文人與廟宇學堂的緊密關聯;不是一般認知中,去廟宇就是求神拜佛,忽略了民間信仰,其實與美學、文學不可分的藝術聯結。

大家聽到「人文觀光」這四字,感覺不真實;然而當天下午sound track,博物館內還有遊客好奇問,晚上是演什麼拜拜音樂?扶鸞要怎麼演?

這場單純民間力量,結合了主流音樂人的熱誠,大家都很開心,也意猶未盡;蘭陽博物館那晚真的很美!

音樂會﹒博物館﹒民間信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