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介正/蘭德報告與國防省思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6 02:27 聯合報 黃介正(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四月五日公布探討我國空軍建軍與優先順序的《臺灣空防選項》研究報告,其中提及台灣應大幅汰除戰時存活率堪憂的戰機,轉向投資機動部署的防空飛彈。其建議與我國現行建軍方向差異甚大,引發各方關注。
曾在柯林頓政府國防部任職,與我政府及軍方,以及產學界藍綠人士均稱熟識的領銜作者羅斯唐柏,十五日在《國防新聞周刊》撰文,再次闡述蘭德公司作者群的論點,此一高度爭辯議題,恐將持續發酵。
蘭德報告中,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快速建軍,使其對台灣具備強大空中威懾與打擊能力;台灣戰機與空軍基地跑道的防護,且現有防空能力的相對不足;以及我國有限財政資源,對於國防預算與建軍投資所形成的壓力,均貼近實情而非出於惡意,既是國軍早已面臨的困境,也是府院高層必須面對的難題。
除了大陸對我軍事壓力愈益加大之外,在美中兩國的戰略對局與經濟互動的多重算計之下,雖然美台安援合作仍將持續深化,但未來美國對台供售新一代、高技術主戰裝備與武器系統,勢必有更複雜的考量。有鑒於預算有限與外購困難兩項制約因素,我們要發展可持續的國防戰力,就需要有務實、自主、創新的思想準備。
針對兩岸可能的軍事衝突以及台灣的防衛戰略,多年來不乏國際與美國友人提出各種解方,尤其是軍事採購方向的建議,其中或有真心護持,或有政治操作,或有專業見解,或有營利企圖,我們其實都可認真思辯,察納諍言,凡有利於保全台灣之策,均無需排斥。
此次受美國國防部政策次長辦公室委託的蘭德報告,對於我國維持防空能力,類似近年來若干美方人士所提「刺蝟」概念,基於「本土專守防禦」邏輯,投資成本較低的地對空飛彈,以機動部署增加存活率,一方面維持嚇阻,一方面節省成本。
從飛刀到長弓,從戰砲到飛彈,自古至今,有些武器在投射後,是叫不回來的,本質上可做「戰時擊殺」,卻不能「平時運用」,尤其在應對敵方試探性作態、挑釁時,對於指揮者而言,下達決心時間緊迫,責任壓力更大。此所以保有足可擔負海空巡弋任務的艦船與戰機,就保有決策彈性與行動自由,實不可偏廢。
戰機與防空飛彈,在我國經濟下滑與財政困窘的情況下,自然會形成魚與熊掌的對比與設想,如果不可兼得,也是我們自己不行,又怎麼能怪蘭德報告的作者,對吧?
其實兩岸關係並非單純台海軍事對峙,兩岸和戰之勢,不能也不應以軍力評估作為決策基點。有智慧的大陸政策、永續的經濟發展、穩固的友盟外交、和順的民間交流,都是維繫台海和平的共構支柱。
即便如此,我們仍要指出:國防武力確實是台海和平的終極後盾,也是維持兩岸對等互動的依據根本。「強軍方可避戰、實力才能維和」,國防難省錢,廉價無保障,軍事支出倘若與戰爭開銷相比,投資國防的報酬率,自然划算。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不是廢文!想看編輯精選新聞?快加入聯合新聞網LINE
公告版位
- Apr 16 Sat 2016 18:53
黃介正/蘭德報告與國防省思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