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紅色供應鏈成形的危機解密
2015-07-05 02:58:34 聯合報 社論
近期媒體經常出現「紅色供應鏈」之字眼,用以刻劃中國大陸製造業者逐漸佔據了資通訊產品加值鏈中的各個環節,進而影響到台灣廠商的市場佔有,原本的地盤逐漸被大陸廠商取代。此一「紅色供應鏈」現象,再加上近幾個月台灣出口訂單的衰退,因而在坊間激起若干討論。媒體報導也指出,中國大陸自主供應鏈的崛起,有不少其實是早年台商自己的投資;俟對岸逐漸學到了台商的竅門、管理、技術,他們就自立門戶,反過來成為台商的競爭者,言下有悔不當初之意。

依據數據觀察,中國大陸自主廠商的崛起是事實,對於台商也確實構成威脅。然而,我們的詮釋,與坊間流行的「中國威脅」論不同:台灣的產業及出口之所以因對岸自主廠商崛起而受傷,主要是我們自己進步、升級太慢,而不是因為對岸偷學了我們的管理或技術。

就半世紀來受「摩爾定律」主宰的資通訊產品而言,其產品之推陳出新非常快速,生命周期相當短暫。台灣廠商早年習慣的戰略,不是在未來產品創新上拚績效,而是在既有產品製程中拚降低成本。我們的資通訊業絕大多數的產值,都是集中在代工、組裝、OEM等標準流程,即使偶有創新,也是在製程面的邊際創新,與產品開發無涉,更不容易防止競爭者偷學。因此,當台商在對岸設廠十幾、廿年後,對岸在地業者無論如何都能學到幾招,甚至十之八九;如今自立門戶,其實並不奇怪。

經濟部官員或一般論者將「紅色供應鏈」描述成特殊現象,也許是受傳統的「雁行理論」影響。所謂「雁行理論」,原本在描述亞洲國家在產品生命週期中的角色分工,大致以日本為亞洲資通訊產品之帶頭創新大哥,亞洲四小龍是產品改善的中段角色,而後段東南亞諸國則為成熟產品標準化製造之所在。這樣前緣一國、中段四五國、後段十餘國的「雁群」描繪,基本上是以國家為單位。生產技術隨雁群逐漸後傳,也代表國家在加值鏈中角色的位置。但是,這種傳統的雁群描述,恐怕並不適於套用到中國大陸這樣的大國身上;亦即,如果只習於傳統的雁行理論,並不能充分了解紅色供應鏈。

中國大陸市場的特色,一是其地域廣大,二是其境內不同區域之間經濟環境的歧異極大。這兩個特色綜合起來,造成中國大陸市場本身就是一個「雁群」。論代工製造,對岸有許多地方擁有經驗與成本優勢;論品牌產品,他們有小米、聯想、華為等政府扶持的品牌大戶;論晶片設計與軟體,對岸十幾億人口也不缺快速學習而具有競爭力的工程師;即使是通訊規格與相關上游設備,中國大陸也嘗試自己獨立成為系統。

此外,這個大國由於沿海與內陸之間、鄉村與城市之間經濟環境差距極大,也造就了上下游加值鏈各個環節,都可以在某個地區找到適合發展的樂土。甚至,當某個沿海地區環境改變時,集權政府也能輕鬆執行「騰籠換鳥」的政策,把後段代工產業強行移往工資、土地較低廉的內陸,執行加值鏈的佈局延展。這樣特殊的國情,造就了他們「一國自成雁群」,遂有今天紅色加值鏈之成形。

因此簡言之,資通訊產品生產優勢的移轉,其實是產品生命週期移轉的自然趨勢。而所謂紅色供應鏈,也只是內部歧異性大的國家自成雁群的自然呈現。這兩個「自然」趨勢不能視為意外,而經濟部官員若是以驚異視之,那就恰好反映出我們對產業轉型政策的茫然。

最近幾年經濟部幾乎全部精力都投注在「自由化、國際化」,鮮少關注產業轉型。這種只注重國際貿易條件的偏狹觀點,忽略了產業動態演變的大環境,於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現有生產優勢的形勢消長,卻忽略了嶄新產業機會的探索突破。其實,因為紅色供應鏈成形而失去「紅海」並不足畏;然而,我們看不到未來的產業藍海,才是台灣經濟真正的危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