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星期透視/設防災總署 因應複合型災害
2015-07-05 02:58:36 聯合報 李鴻源/內政部前部長、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八仙塵爆事件,數百位年輕人正和死神搏鬥。不禁要問,難道我們的救災不能更專業、更到位嗎?萬一又發生類似災害,準備好了嗎?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為災難需要管理,平時儲備訓練精良的救難人員、知識、專家、設備、科技、圖資、後勤、安置、輔導和傳播等,災難發生時,只要發出動員令,就可有系統、步驟、效率救災,減少無謂傷亡和損失。

我有災難管理嗎?祇能以「一塌糊塗」形容。

以組織來說,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會把防災分散到各部會。災害防救法第三條明訂,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風災、震災、火災、爆炸災害為內政部,淹水及工業災害屬經濟部,伊波拉疫情是衛福部,毒化物災害是環保署,長隧道爆炸是交通部等。現在動輒是複合型災害,單一部會不但反應不過來,且沒有標準作業程序概念。

以八仙塵爆為例,因定位不清,遲至災後第二天下午,行政院才召開協調會議,中央協調啟動慢,導致救災前兩三天步調混亂,疲於奔命。

尤其隨社會發展和氣候變遷,不斷出現新型態災害,必須跨部會、跨地域、跨層級共同面對,若沒有強而有力的救災體系支撐,未來會如何?

本人雖離開公職,但對於防救災仍念茲在茲,因此一再呼籲應重視防救災專業管理,以目前的運作規則,慘劇幾乎是必然結果。

對於預防災害,眼前有幾件事應趕快做:

首先,長隧道救災準備好了嗎?二○○六年雪隧通車,雪隧是我國第一長公路隧道,防救災僅靠雪山分隊微薄人力支援。長隧道救災是專業,小客車和遊覽車若燒起來各有不同應變方式,尤其是遊覽車拋錨起火,整個隧道就跟煙囪一樣。

全國只有八人曾去歐洲受訓,恐怕都退休了。為因應救災,交通部擬派人騎摩托車背滅火器去滅火。如此裝備豈不送死嗎?

更令人不安的是,蘇花改預計二○一七年底通車,全線八座隧道一個分隊都沒有,試問有個萬一要如何救?當花蓮人以為有條安全回家的路,這條路真的安全嗎?

其次,台塑六輕曾經爆炸,台塑消防分隊只能處理一座油槽爆炸,六輕廠內有卅五座石化槽,若幾座同時爆炸要去救嗎?消防員裝備和訓練都不足,進去就是冒險。

最令人擔心的是地震,大台北如發生規模六.二地震,可能倒掉四千多戶房子,還可能引發瓦斯氣爆和火災,以現階段的防救災能量和專業性,根本無法應付。這也就是我在內政部長任內,計畫推出防災型都更的主因。

在全球氣候變遷及都市化的當下,防救災是一種新專業,面對更複雜的複合式災害,台灣該建置一個能夠防治和救援各類型災害的「防災總署」。否則花再多錢都無法彌補,因錯誤政策所導致的生命財產損失,寧不及早因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