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劉克襄/遇見100%的小店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9-13 03:00 聯合報 劉克襄


想要遇見心目中完美的小食攤,從食安角度委實不易。但在各地走訪,難免會遇見幾家,隱隱都有這麼一個雛形。

前些時在頭城傳統市場,準備找個消暑解熱的冰店,赫然便邂逅一間。起初,只是想吃米苔目,但現今的食材,幾乎是機器製造為多,裡面的米食成分,讓人疑慮。此間六十多年老店卻不然,以在來米舊米磨漿,手工攪拌,製成淺白色粉條,幾乎每根都有著纖瘦的老鼠尾巴樣。

能夠吃到傳統風味的粿點,自是感動。一邊享用,當然也樂得跟老闆探尋食材的內容。其米苔目因未添加防腐劑,當日就得吃完。若未賣光,都得帶回,依在地生活習慣,自煮絲瓜米苔目食用。

這類小城鎮販售粿食的店面,不可能只賣一種,旁邊往往會擺出其他粿食。隨即,我又注意到另一個食品,粳仔粿。傳統市場的粳仔粿,泰半取材食用黃色四、五號色素,染出亮麗的光澤。那攤上還剩兩盒,卻呈現少見的濃郁外表。

如今重視食安,不少人恢復古法,選擇梔子花果實做為染料。但眼前的色澤明顯也不是,不禁好奇的再追問。老闆指著吊掛在牆壁上的兩包中藥草,上頭寫著槐花。

槐樹是高大喬木,廣泛生長於亞洲大陸,並非本地樹種。春日含苞的槐花花蕊可做食材烹調,或用為染料,增添食物看頭。我們常吃的在地點心如鹼粽、粉粿等,皆可摻入。

老闆會與眾不同,選擇此一植物染料,我自是好奇。從而注意到,店面懸掛著兩張醒目牌子,猶若神荼鬱壘。一張介紹如何認識白米色澤,還有純米食的重要性。另一張介紹硼砂和防腐劑對健康的影響,以及摻雜於食物的可怕。有此對牌,除提醒消費者應注意食安,明顯亦是對自己的惕勵。

但既然已問到核心,我還是咄咄追探一些製作過程。老闆也把食材的尋找、製作的辛苦,還有不斷實驗,最終成功的興奮,快樂地跟我分享。這對茹素的中年夫妻很客氣,一直謙稱自己仍在學習。

傳統粿點的製作,不會只有一二食材是關鍵,而是每一道環節都得合乎衛生食品的要求,其標準頗高。若嚴格檢驗,當然還有些可挑剔。譬如食材來源恐得更加詳列清楚,周遭環境要整理得更為雅緻。但他展現的信念,已綻露一個善意的開始。

當我喜歡一道食物時,總想清楚了解,到底自己吞下肚腹的,是怎樣來歷的內容。遇到這樣的小食店,自我要求高,樂於和消費者對話如何吃得健康,當然是心目中的好店。

最近自己在社區亦不斷拜訪,透過平常的飲食消費,想要製作一張友善的餐飲地圖,希望儘早完成,跟周遭鄰里分享。但我更期待,台灣每個角落都有這類小店,擁有自發信念,針對自己的食品,找到合乎衛生安全的製作過程,做出精彩的品牌。消費者是很精明的,尤其是食安意識高漲後,這方面的警覺更強。前些時,附近一家老牌三明治出了狀況,很多人從年輕時買到大,如今都斷絕往來。

做為消費者,我們不能只靠衛福部,有時還得有些基本認識,自己嚴格把關。(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食安﹒防腐劑﹒傳統市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