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淪歐洲經濟病夫 英國自找的
2017-09-13 04:46聯合報 羅至美/台北大學公行系教授(台北市)
「停滯性通貨膨脹」一詞,首次出現在一九七○年代全球經濟歷經兩次石油危機之時。在石油危機發生之前,西方主流經濟學咸信所謂的「菲利普曲線」,認為高經濟成長與維持低通膨無法兼得而必須有所取捨。
石油危機的發生,首次讓西方經濟學者經驗了經濟可以在衰退下,仍然產生通貨膨脹的問題。西方工業國開始積極尋求能源分散與自主政策,總體經濟治理也從過去的「經濟成長/通膨」二擇一,轉向維持物價穩定為先的主流思維。石油危機之後,停滯性通貨膨脹在西方先進經濟體中已久不復見,但卻在二○一七年的英國經濟出現若干蹤跡。

英國去年六月公投決定脫歐之後,各項經濟數據並無出現反脫歐者所預言的經濟大崩壞,民間消費依舊熱絡,經濟成長亦維持原有動能。

但自二○一七年起,就已知的經濟數據來看,已出現急轉直下。第一季與第二季的經濟成長分別僅有零點二%與零點三%,是G7國家中經濟成長最少者,它要如何達到原本預期全年成長一點七%的目標,不無疑問。同時間,通貨膨脹率則已經攀升到近三%的高點,超過法規所賦予英格蘭銀行所應達到的通膨管理目標:不超過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二%。

通貨膨脹的發生主要來自英鎊在脫歐公投後的持續下跌,目前一英鎊已跌至接近一歐元的水準;據英國媒體報導,在部分機場匯兌處,一英鎊甚至換不到一歐元。匯率下跌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引發通貨膨脹,但薪資所得則沒有隨物價上漲同步提升,導致一般民眾實質購買力縮減,形成實質減薪,從而使得民眾消費行為變得保守,而英國經濟很大部分是來自消費驅動的成長。

而經濟成長的另一引擎—企業投資與支出,復因脫歐談判已結束第三輪卻仍未見明朗而完全停滯。支持脫歐者原本預期脫歐後會因匯率下跌而出現出口貿易擴增,從而帶動經濟成長的樂觀期待,顯然也未能實現,因為如同英國商會所直言:「便宜的匯率不必然就會自動轉換成出口榮景。」

英國國會甫於十二日通過「歐盟法廢除法」,推進脫歐法律進程。對比英國經濟在脫歐公投前是G7中經濟成長最為強勁,而目前全球亦未有任何能源危機、金融危機來看,公投十五個月後的今日,英國出現若干許久未見的停滯性通貨膨脹現象,只能說是自我引發的,它使得消費者、企業主均受害。

對照歐盟四大經濟體今年成長優於預期、歐元區全境經濟持續復甦,英國媒體Independent首席經濟評論員James Moore悲觀認為,英國就要從過去一向為歐洲經濟發展中的慢郎中,變成歐洲經濟的病夫,而這是英國,從政客到民眾,都還沒準備好面對的殘酷現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