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星期透視/九一一.伊斯蘭國.敘利亞難民
2015-09-13 02:30:38 聯合報 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廿一世紀的國際政治,除了崛起的中國挑戰美國霸權地位外,就是中東地區的不安,由傳統的以阿衝突到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教派矛盾及恐怖活動的盛行、以至今日國際及國內難民的顛沛流離,讓想要重新調整外交安全戰略的美國,始終無法抽離這個地區。

當敘利亞難民湧入歐洲、葬身海域的小男孩身驅出現在沙灘的畫面衝擊世人良心之際,原本想撇清責任的歐巴馬總統,及只收容一千五百名難民的美國,也不得不宣布要在明年增加到一萬人。

十四年前,發生九一一恐怖攻擊時,美國知道賓拉丹及凱達組織作出挑釁的原因,和它在中東地區偏袒以色列、掠奪這個地區的石油資源、及支持保守王室有關。

不過,布希總統還很政治正確地表示,「恐怖分子實踐的是一種邊緣形式的伊斯蘭極端主義,它扭曲伊斯蘭的和平教導,因此為穆斯林學者及絕大多數的穆斯林教師所排斥。」美國高教界擔心民眾存有中東人皆恐怖分子、伊斯蘭教為充滿暴力信仰等錯誤印象,還在大學通識課程中,增加可蘭經的教導,以根除此印象。

美國接下來與聯軍進入阿富汗的反恐行動,並沒有和這項主張牴觸。由於它要對付藏身於此的凱達組織,因此盟邦都表態支持。不過,在沒有充分證據顯示海珊和九一一恐怖攻擊有關,也無法證明海珊政權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美國就發動伊拉克戰爭。美國在軍事上雖然勝利,但戰後卻陷入治理的泥淖,不僅出兵的正當性造成與盟國的齟齬,伊拉克也因海珊垮台權力真空,讓什葉派、遜尼派及庫德族間的衝突更白熱化,原本沒有恐怖活動的伊拉克,也成為各恐怖組織爭相招募好戰分子進入對抗美軍的場域。

伊拉克成為美國第二個越南後,布希總統決定撤兵,但實際上卻是先增兵鞏固地盤後,才在歐巴馬總統任內完成撤離。儘管後海珊時代的伊拉克極不穩定,但並沒有因此產生四處流亡的伊拉克難民,未形成國際問題。

二○一一年,突尼西亞爆發茉莉花革命,民主抗爭迅速蔓延到鄰近利比亞和埃及,並擴散到阿拉伯半島的葉門和敘利亞,甚至是波斯灣地區的巴林等國。利比亞強人格達費在內戰中喪生,該國目前形同無政府狀態,不僅人蛇集團可以集結,讓擁擠超載的中東及北非難民船駛向義大利,導致成千難民在海難中喪生外,更被伊斯蘭國的極端分子滲入,公然在其海岸槍決埃及的基督徒。

葉門的民主抗爭,雖然迫使總統下台,但並未因此穩定,目前陷入內戰分裂狀態。更諷刺的是,原先接受亞丁灣對面來自索馬利亞難民的葉門,現在境內流離失所者高達一百五十萬人,索馬利亞難民紛紛回到非洲,讓原先是難民庇護所的葉門,反倒成為難民的輸出國。

最後,在敘利亞內戰中,西方國家支持溫和的遜尼派對抗阿塞德政府,但是卻不願意正式介入。即使在阿塞德使用化學武器獲得證實、明顯跨越紅線時,歐巴馬將宣戰的責任推給國會,也沒有派地面部隊進入。阿塞德繼續執政的結果,是激進的伊斯蘭國的興起,成為敘利亞境內最大的武裝反抗力量,也在美軍撤出伊拉克後,占領該國西北部大塊的領土。伊斯蘭國殘暴的斬首行為,讓夾在政府軍和這個極端恐怖組織間的無辜平民百姓,成為流離失所的國際難民,引發目前歐洲地區的人道危機。

綜觀本世紀以來的美國,在中東地區的作為,不難看出反恐是它最大訴求。然而它發動了不該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參與推翻格達費政權卻無法協助利比亞政局穩定、在有正當理由可介入敘利亞內戰時卻又退縮。賓拉丹已走入歷史,伊斯蘭國的威脅更勝凱達組織。

美國進退失據的結果,不僅中東地區持續動亂,敘利亞難民潮更衝擊世人的良知及歐盟的團結,這些或許都不是九一一後的反恐戰爭所能逆料的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