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殺式營運 廉航怎高飛?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09 01:59 聯合報 陳守哲/大學教授(台北市)

近日傳出國籍低成本航空業者威航減班止血營運,台灣虎航亦慘賠超過半個資本額,根究其失敗之原因,可謂「先天不良、後天失調」,外加「揠苗助長」,虧損至此實不訝異!

首先「先天不良」,是自外在環境面檢視,雖在交通部前部長葉匡時大力支持與推動,希望能帶來更多外籍旅客來台觀光的效益,然在桃園機場整修跑道,低成本航空取得營運時間帶競爭力差;南部民眾不習於網路購票,造就南台灣市場重挫;政府守舊,政策無法協助造就「低成本」營運環境,如可縮短地停的上下客同時加油,或可省卻派遣隨機簽放員的「機長自我檢視航機狀況簽放」等,均是政府不願於政策開放,先天不良的顯因。

再者,各國低成本航空慣有國內線,或如兩小時航程的歐洲區域國際線支撐基本收益,在動輒三小時以上航程的台灣,如無類似條件支撐,將較世界籍低成本航空營運來的辛苦。

若言「後天失調」,試問國籍低成本航空成本低在哪?詳知內情者,以民航局定義十四項成本,其與傳統航空業者幾乎差異微小,無法拉出致勝關鍵。其更可悲之處,在於成本既無異,售價又是菜市場價,養成民眾接受單程售價千位數不是一就是二;若是有閒等候者,三位數割喉價更是家常便飯。

這樣自殺式的經營,怎能成功?一般而言,附帶收益(如行李費用、機上餐飲等)占低成本航空收益十五至廿%,近期甚至看到因應傳統航空競爭,國籍低成本航空,自砍手腳免費奉送之舉,更令業界百思不解其專業!

至於「揠苗助長」論,應慎選經營航線。低成本航空有其原則,方能達到低廉票價之競爭條件,究其根本在於營運航線是否為自由行自主性高,進而促使帶動網路購票銷售,降低營運成本之目的。

國籍低成本航空營運航點,已演進至團體操作為主之航線,誤將外國廉航習於營運「一線城市二線機場」概念,以「二線城市」應用,如清邁、仙台及岡山等。試問何謂低成本航空?何不按部就班打穩根基,穩紮穩打的經營?過度的機隊擴張加速虧損的速度與程度,決非經營之道。

航空公司市場競爭乃天經地義,低成本航空公司之營運方針,於產官學界廣為人知,業界困獸於內外在條件之不佳,民眾對低成本航空始終定義為「廉價」非「低成本」,消保機關亦未體認新興營運模式之差異,這樣的環境如何獲利?

航空業者亦須自省,以「低成本」概念建構營運基礎,由內而外將營運成本降低,勿躁進搶攻市場,航空產業屬沉沒成本高之產業,唯獲利係為王道,沒有銀彈,一切都是泡沫化與夕陽產業的象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