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別讓金牌選手看不見未來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09 01:59 聯合報 屠國華/台灣體大高級舉重專任運動教練
參加公視里約奧舉重競賽講評,在現場賽況轉播中,見證女子五十三公斤級選手許淑淨,終為我國獲得第一面由本土國家訓練體制下產生的奧運舉重金牌。身為舉重教練的我,內心無比的感動。
從一九九○年國際舉重總會推展女子舉重至今,我國的培訓制度,讓選手的養成倍感辛苦。在當時,國家對競技運動的奧援非常薄弱,全靠教練的熱忱來發掘選手。在訓練過程中培養與選手的默契,及單項協會的全力支持,才讓舉重運動持續發展。
每次參與國際賽會,雖不曾讓國人失望,在賽後獲得榮譽之際,選手對自己的未來都感到茫然,教練也無力協助後續就業。協會雖全力安排輔導就業,但礙於國家體育政策的不健全,讓這些優秀選手與教練,對自己未來的不確定感加深。雖然獲得國際賽會榮譽後,會頒發一筆獎勵金,但無法維持繼續訓練所需的花費。
在體育就是國力,體育就是外交的國際觀下,而國際賽會,就有如文明的戰場般。各國養兵不見得可派上用場,但還是得編列龐大經費,那為何不轉個心思,讓優秀的教練與選手,能無後顧之憂的專心培訓(如同養兵),比照同等制度輔導就業或者轉業。畢竟培訓選手可每年代表國家參與國際賽會(如同戰場),不但提高國際知名度,如選手獲得獎牌,又可證明國家的能力。
此次,許淑淨為我國爭取本屆奧運首面金牌,不但振奮民心,更在國際舞台揚名,如此棒的投報率,政府何不思考建立一套良好的體育選訓及就業制度呢?
奧運﹒里約﹒公視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