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颱風/堤防喊拆 颱風天靠啥防洪
2015-08-09 02:34:38 聯合報 張炎銘/退休水利人員(台中市)
蘇迪勒颱風來襲,風強雨急,美國CNN將其比擬為「台灣的卡崔娜」,但比較二者造成的災情,台灣可說輕微許多,這不能不歸功於數十年來台灣水利軟硬體建設。

也許有人不以為然,台灣每年還是遭受各種水旱災害呀!不過,我們剛挺過十年來最嚴重乾旱;和國外水災的雨量相較,台灣致災的雨量明顯提升,宜蘭即使遭遇一千二百毫米雨量轟炸,還是挺住了,雖有災情,但輕微許多。

比較民國四十八年八七水災,死亡失蹤一千零七十五人,災民超過卅萬,但該次水災雨量最多約一千一百毫米,若此等規模雨量再現,中台灣災情不會如此嚴重。

倒不是要以此自滿,而是隨著社經發展,民眾逐漸忘了台灣惡劣的水文、地質條件。

水利機關原來核心業務,是「治水」與「利水」,但因應社會變遷,又加親水、保水與活水,現在連深層海水、揚塵防治等,都成了水利業務。

當水利機關行有餘力時,業務觸角無妨擴展,以增進民眾福祉。但是一旦生態環保聲音,逐漸掩蓋安全思維時,讓人憂心大家會忘了大自然反撲的教訓,忽略水利的基本使命。

有環保人士倡議,恢復河川的自然性,將堤防、堰壩等人工構造物,都視為該拆除的醜陋對象,總以國外的個案,套用在自然條件完全不同的台灣;只是大家是否忘記:台灣每年平均有三.五次颱風侵襲,而颱風雨量卻是我們重要的水資源,若是要順應河川,讓它自由擺盪、不蓄存河水嗎?還是要建造一系列堰壩來蓄洪濟枯呢?

隨著氣候變遷,旱澇的情況更極端,如同國防一樣重要的水利建設,仍需多數人民的支持,否則還是無法推動。

近年來,反水庫、拆堤防聲音日盛,不但曾文越引、高屏大湖等新水利建設原地踏步,甚至連既有的水利構造物,如集集堰,都成了環保敵人,難道大家忘了前人篳路藍縷的辛苦?

適值颱風侵台,想到水利事業的今非昔比,想到水利署併入環資部,未來的水利還會是以治水、利水為首要嗎?面對日益惡劣的自然、人文條件,我們更能降低水旱災害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