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朗/正視投資不振的非經濟因素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04 03:03 聯合報 高朗
新政府上台,積極拚經濟,提出不少刺激投資的新政策,希望吸引資金,振興經濟,擴大就業。
以往財政寬裕時,當民間投資熱度不足,政府總親力親為,扮演領頭羊角色。如今政府負債累累,每年編列預算很吃力,幾無餘裕加碼。因此,談投資最終寄望於民間。
台灣民間並非沒有錢,不少企業不缺資金,而是找不到適當的投資標的。企業不願投資的原因,是常被提到的五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這幾項企業最關注的問題,若不解決,政府不管如何喊話,不會有效果。新政府對投資環境的惡化,雖有警覺,至今還看不出決心。如果阻礙投資的根本問題不敢面對,提再多的亮點,也只能畫餅充飢,難以翻轉局面。
以電來說,今年夏天非常熱,前幾天氣溫飆至卅八.五度,用電創歷史新高,電力備載容量率只剩百分之三點多。即使台電保證今年不缺電,明年又如何呢?政府推展綠能速度,能補上電力缺口?半年多前,張忠謀董事長就憂慮二○一七年可能缺電。最近美國商會也對電力問題,表示關切。
對一般民眾來講,萬一限電,只是生活不便,對企業則生死交關,可能面臨巨大的損失。
對投資者來講,台灣若不能確保穩定電力供應,根本不敢投資。投資者的眼光看的是五年、十年或更長久,有誰會將資金壓在未來電力不足的地方?
供電惡化只是投資的罩門之一,過去廿年其他幾缺,不僅未解決,且每下愈況,導致實體的投資案逐漸變少,經濟動能不足。
台灣也想吸引外資,當然不希望熱錢來炒股票,而是從事新建、實體的投資。從外國企業角度,投資台灣主要還是放眼大陸市場。就地緣來講,台灣不會成為進軍東協的跳板,卻有條件成為外企進軍大陸市場的基地。
不幸的,多年來兩岸關係顛簸不定,台灣錯過不少機會。縱使如此,從地緣、基礎設施、勞工素質、敬業程度、生活環境、法治與自由,台灣的有利條件,並未消失,對外資仍具吸引力。惟從吸引力變成實在的投資案,須讓兩岸之間人流、金流、物流暢通。如果投資台灣,評估發現兩岸間經貿往來的限制與不確定性太高,投資者算算成本,也就不來了。
對台灣另一不利因素是,區域經濟整合正在成形,台灣可能被畫在圈外,讓投資者卻步。幾年前,台灣想藉與大陸簽署ECFA,進軍大陸及東協市場,如今後續協商已停擺,南韓卻與大陸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台灣也想加入TPP與RCEP,惟相應的內部經濟改革,卻阻力橫生。這些因素加總,不僅影響投資,對出口也十分不利。
從上面所列看出,台灣投資環境的惡化,很大部分與非經濟因素有關。當經濟下滑時,社會各種矛盾紛紛浮現,政府很重要角色是促使朝野、勞資各方面,捐棄成見,攜手合作,設法把餅做大,不然能分的越來越少,社會衝突也會越趨激烈。
今年大選再次政黨輪替,新政府享有新民意支持,應對投資不振的背後因素,對症下藥。害怕阻力或猶豫不決,最終投資的數據會說話,政府的聲望恐將隨不振的經濟而下墜。現在須勇於突破,不然往後的路更難走。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東協﹒台電﹒台灣大學
公告版位
- Aug 04 Thu 2016 11:36
高朗/正視投資不振的非經濟因素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