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兩岸變局下 台灣貿易策略何去何從?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26 02:4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政黨再次輪替,新政府看來並不會對「九二共識」完全讓步;中國大陸在無法獲得滿意的回應下,必然會對台灣展開一連串的施壓。繼縮減陸客來台人數、停止兩岸貨貿協議諮商之後,日前進一步宣布和非洲甘比亞共和國復交。一連串的政經動作顯示,我國未來的經貿發展將更為艱辛。

不管願不願意或喜不喜歡,兩岸間所以有今天的各種協議,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未來的新政府說要「維持現狀」,卻不願意承襲「九二共識」,當然會對相對穩定的兩岸關係帶來衝擊。台灣2000年後的貿易表現,早已淪為東亞十餘國中的最末段班。正當各國加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之際,台灣無法獲得突破的問題必須嚴肅以對,否則企業陸續外移,投資持續惡化,經濟發展堪憂。

我方欲突破此貿易困境,打個比喻來說,中國大陸像座大山橫擺在我家門前,藍政府說必須面對它、處理它,打個山洞才能通往外界、獲得發展。綠政府則說,它對我不懷好意、裡頭會有陷阱,我們不用管它,只要迂迴旁側,照樣可以打通一條曲徑外出而獲得自由。前面這座大山則說,我們同根一脈,只要你承認彼此同屬這座山脈,你從這裡鑿洞我會給你協助、優惠。但其實洞內卻樁石滿地,也刻意在我家兩側設下障礙,讓我難以繞道。此外,兩側山石比眼前大山,看來更加堅硬,斧斤可能難以對付;但若不迅速打洞出去發展,則家裡丁口眾多、空間卻已狹窄到難以迴旋。

面對此種狀況,最佳策略似乎是,一方面承認彼此同源以獲得對岸協助、優惠,同時注意地面樁石,要求對方協助除去滿地暗石,並隨時注意是否存有陷阱,必要時不惜封洞抽身。另外,同時探尋兩側繞道之可能性,以免有問題時來不及另尋它路。

過去藍政府的作法,雖然大體上符合上述最佳策略,但卻有兩個問題:一是研究準備不足,未能處理地上樁石,導致部分企業認為會相對受損,或無法獲得表面上的利益,亦即對岸的口惠難以轉為實益。二是開鑿側翼路徑的斧斤不夠鋒利,但藍政府除了向山石外的友人呼籲協助外,卻不願或無力花費力氣將斧斤打造得更為鋒利。

相反地,如果綠政府真要放棄眼前洞徑,專注於迂迴側徑,還是得克服斧斤未臻鋒利的問題。要打造鋒利斧斤,就要廣泛和民眾互動溝通尋求理解、耗費一些資源強化弱勢企業競爭力、準備一些資源補助受衝擊而退出市場的企業。過去藍政府的上述作為並不足夠,是企業和年輕人恐懼的主因。未來綠政府如果要有效突破,這些功夫還是要大力加強。

除了協助弱勢企業面對挑戰以外,看看美國1993年柯林頓總統要讓國會通過美、加、墨三國間的「北美自由貿協定」(NAFTA)時做了哪些事,就能了解一個先進國家如何認真推動這種協定。當年9月,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41%民眾反對NAFTA,超過支持的35%。柯林頓總統隨即找到三位分屬不同政黨的前總統(卡特、福特、布希)、八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六位前國務卿、數十位重量級前閣員、工商領袖和多數州長,在不同場合中表態支持;甚至由副總統高爾和反對的獨立總統候選人裴洛進行電視辯論,改變選民看法。柯林頓風塵僕僕巡迴美國各地和民眾溝通,甚至在投票前十天親自打了近80通電話給國會議員,閣員們更打了900通以上的電話遊說國會。到11月,眾議院才以234票對200票艱辛地通過了協定。

對照美國領導者面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作為,我們的溝通倒像是在「玩家家酒」,能不令人汗顏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