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200間廟宇 他記下歷史的香火
2015-09-12 03:10:55 聯合報 記者郭宣彣/鹿港報導
彰化縣文史工作者陳仕賢走訪200多間廟宇記錄全台古蹟,還到大陸採訪、拍照,至今共出版27本相關書籍,最近獲得台灣鄉土文史暨藝術社教有功人員獎,受到肯定。

image
陳仕賢掏腰包自費出版27本書籍,記錄台灣文化與歷史。 記者郭宣彣/攝影
分享
陳仕賢說,他手上擁有不少古蹟修復前後、921地震前後等文史照片,像是台中摘星山莊,在前幾年修復時,他就把20多年前所拍影像,無償提供給政府,做為修復時的參考。他強調,若這些文史紀錄不「立即」拍攝、記載,一但古蹟受損,想拍就來不及。

陳仕賢表示,他做各地長者的口述記錄,10多年前他找到鹿港不見天日的街景幻燈片,立刻找丁家大宅的長者丁壽泉,由丁壽泉回憶當時的街面情況與人文歷史,由他記錄下來。還有,他意外與清代鹿港進士蔡德芳的孫女蔡婷婷取得連繫,蔡婷婷年近90歲,收藏清代書法作品,口述當時情形,他都用影像、文字記錄。

陳仕賢表示,他走訪全台各大廟宇,發現日據時期的石匠王輅生、王維思,在各大寺廟都有作品,像在台南學甲慈濟宮正殿香爐上,就刻著兩人姓名,兩人對台灣石雕藝術大有貢獻,但卻沒有被記載在文獻資料,他重啟調查,做了記錄。

以搜集清朝鹿港日茂行為例,陳仕賢多次自費到大陸尋找更為深入的資料,他說,日茂行是台灣大商號,從福建泉州來台的開台祖林振嵩對鹿港貢獻極多,熱心社會公益,贊助龍山寺、天后宮的遷建,他把家族的相關資料、墓誌銘、祖先畫像、祖譜全都記錄下來。

陳仕賢表示,他在台灣、大陸田野調查多年,蒐集、記錄了豐富文史資料,就像尋寶一般,相當有成就感。

阻農舍違建 代書:落實查報、檢舉重賞
2015-09-12 03:10:57 聯合報 記者蔡維斌/雲林報導
為遏阻違法農舍愈蓋愈多,中央修訂「農舍興建辦法」期能落實農地農用,但專業土地代書卻認為,破除違章關鍵在於落實農舍列管追蹤,只要提高檢舉獎金,一發現違建,馬上施以撤照並斷水斷電,即可解決農舍違建,不必修法。

雲林縣林姓代書指出,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修訂,開放農地自由買賣,只要是自然人,即便不是農民也能買農地,同時將農舍興建的條件從原本1分地就興建農舍,提高到2.5分面積才可以,藉以防範農舍氾濫。不過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下,多年來,非但沒能抑制農地違規使用,華豪農舍與工廠反而有增無減,走到各地農區,違章農舍觸目可及。

胡姓資深代書也指出,農地使用亂象關鍵在於長期來一直沒落實農地農用的查報,許多農舍在核准後就很少列管追蹤,除非出問題或有人舉報。

胡姓代書說,幾乎所有農舍確實都是合法申請興建,只是大部分在取得建照、申請出水電及使用執照後,就開始違建,例如以資材室、蘭花溫網室等容許之名,擴建為一般農舍,而一般農舍則也不斷「升級」加建小橋流水或花園圍牆,而變成豪華別墅,有人甚至肆無忌憚的蓋起超級大工廠。

幾位代書說,政府修法只能治標,落實追蹤列管以及定期查報才是治本之道,一查有違規就撤照、斷水斷電,同時提高檢舉獎金,目前每件舉報獎金只3000元難收實效,所以只要像查緝食安一樣,提高獎金落實查報,即可解決違章農舍,不必修法。

糧食危機有解? 中研院發現玉米關鍵蛋白
2015-09-12 03:10:53 聯合報 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
玉米是重要糧食,但生長速度跟不上人口成長速度。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王中茹與研究團隊,以玉米的生殖細胞為研究材料,發現一種名為DSY2的染色體軸蛋白。在玉米基因重組過程中,可協助DNA斷裂與互換,改善玉米的遺傳育種,避免糧食危機。

王中茹的研究成果論文,刊登在今年八月廿一日出刊的美國「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國際期刊;這項研究成果,也可以增進農業遺傳育種基礎研究,被美國農業部的「玉米基因組研究資料庫MaizeGDB」評鑑為重要的科學發現,預計十月將列為推薦論文。

王中茹表示,植物繁殖過程中,雄性與雌性的生殖細胞,會將染色體數目減半(減數分裂),經過授粉作用後結合在一起,將基因遺傳到下一代。在這過程中,DSY2可以協助DNA斷裂、互換,重組更優良的基因。

玉米是目前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王中茹指出,透過這樣的理論,可以讓玉米避免不耐旱、不抗病的不良基因,重組優良的栽培種,可以增加玉米收成。

王中茹表示,這項研究成果也能用在水稻、大麥等經濟作物,但目前只有理論,還未進行實驗。

視障的林佳箴不懼水火 觸覺煮濃醇香咖啡
2015-09-12 03:10:54 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
image
林佳箴是國內第一位考取國際咖啡師證照的視障者。 記者馮靖惠/攝影
分享左眼幾乎全盲、右眼視力僅零點零三的林佳箴,是全台第一位考取國際咖啡師證照的視障者。她還是兩家咖啡店的女店長。她說,目標成為咖啡講師,幫更多視障者學一技之長,「就算眼睛看不見,也能擁有無限未來。」
在台北市信義區巷弄經營咖啡店的卅四歲店長林佳箴,從泡咖啡、煮火鍋,到送餐點、收餐具,動作熟練、精準。她靠聽聲辨識新客與熟客,開店六年,去年底在附近再開第二家分店,總共四名員工,加上她店內共有兩名視障者,「我希望提供視障朋友多元的就業機會,而不只是按摩業。」

林佳箴先天弱視,十八歲因視神經病變,醫生研判四十歲就會全盲。她為了不成為家庭負擔而休學,轉戰職場,開咖啡店。

林佳箴說,視障者從事餐飲業很困難,「不可能會有老闆請員工還要擔心會不會打破杯子」;求職時總被質疑「妳能做嗎?」因此決定創業。

在準備餐點、飲料因全憑「觸覺」,初期常被鍋子燙到、刀子割傷,現在偶爾也會出意外。林佳箴指著手上的傷疤說,「這些都是我從事餐飲業的戰利品。」非科班畢業,也沒受過專業訓練,她曾連打八杯拿鐵的奶泡都失敗,只好硬著頭皮請客人勉強喝下,還不停道歉。

林佳箴雖然煮咖啡得心應手,仍想考證照證明實力。原本只打算考國內丙級飲料調製證照,但她說,因應檢方式對視障者不利,又申請個案應考遭拒,只好轉而考國際證照。

但她第一次考的時候落榜,當時評審透露因為超過考試時間十八秒。她離開試場時大哭,沒想到技術沒問題,而是敗在時間。第二次參賽,九月四日收到考取通知。

評審老師任德祥說,標準很嚴苛,每次考試約淘汰兩成;林佳箴調製飲品時眼睛必須非常貼近用具,「用心」煮咖啡的精神可佩。

「咖啡師國際資格認證」是英國城市專業學會針對專業咖啡行業、從事咖啡教育培訓與現場工作的人員,所設計的國際性職業資格認證,適用於台灣、大陸、香港、新加坡、澳洲等一百多個國家,可當國外就業及移民的技術資歷,為「國際就業工作通行證」。

國定假19變12天 勞團:實質減薪
2015-09-12 03:10:52 聯合報 記者董俞佳/台北報導
勞工縮短法定工時明年上路,配合全面周休二日,勞動部將修改勞基法施行細則,將勞工國定假日由十九天減為十二天,引發勞團抗議。勞團指出,台灣工時是世界第四高,平均每年比OECD國家多工作四十六天,縮短法定工時,卻又減少國定假日,等於實質減薪。

勞動部勞動條件與就業平等司司長謝倩蒨表示,當時縮短法定工時時,於全台召開卅多場勞資座談會,大多數的意見都是全國無分軍公教勞工的放假日都應該一致。她說,縮減法定工時與國定假日後,台灣勞工全年總工時仍縮短。

團結工聯、台北市產業總工會、高教公會等團體昨天舉辦記者會,抗議勞動部修法縮減勞工的國定假日天數。勞團指出,從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公布的工時資料顯示,台灣工時只低於墨西哥、哥斯大黎加及南韓,早已明顯過勞,不應再刪減國定假日。

勞團表示,勞動部聲稱修法是為了配合縮短工時,由雙周八十四小時縮減為單周四十小時,但卻未重視台灣勞工過勞現實。

高教工會指出,台灣勞工不只工時長,特休假門檻也較日、韓高,台灣勞工必須工作滿一年才有七天特休,韓國未滿一年就有十五天特休,日本則半年就有十天特休;韓國勞工國定假日有十五天,台灣一旦刪減後只剩十二天,休假日比日、韓少。

勞團表示,雖然是周休二日,原本可領到雙倍工資的假日卻少了七天,等於實質減薪。

原民農業研究室 進行保種研發
2015-09-12 03:10:53 聯合報 記者邱立雅/花蓮報導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為協助原鄉部落農產業轉型,強化原鄉農業推動能量,去年起推動原住民農業輔導及科技研發專案,今年8月成立原住民農業研究室,投入專門研究人力,針對原鄉特色作物進行保種與研發,促進原鄉農業文化特色發展。

近年來花蓮農改場積極協助原鄉保存傳統栽培種原,如協助蒐集原鄉野菜種原後,與邦查農場合作栽培,協助種原的保存及擴大,另外協助太巴塱部落傳統紅糯米純化,及東海岸新社及靜浦部落傳統釀酒米的留種及繁殖。

為發展部落特殊農產業提升競爭力,原住民農業研究室將針對部落特有作物進行品種改良及研究,如提升紅糯米、中草藥、野菜、雜糧的有機栽培技術,建制資料庫,穩定部落一級產業發展,利用食品加工技術,開發地區休閒旅遊等二、三級產業等,協助部落產業發展。

花蓮農改場表示,透過原民農業研究室和原民輔導專案,原鄉傳統特色作物栽培技術研發與專案農產業推廣輔導將如虎添翼,讓原鄉特色農產業更具競爭力。

「我還活著呢」 齊邦媛:無保留台鐵舊居心願
2015-09-12 03:10:49 聯合報 記者周美惠、徐子晴/台北報導
image
作家齊邦媛。 聯合報資料照片
分享巨著「巨流河」的知名作家齊邦媛昨天在聯合報頭版刊登聲明啟事指出,其先夫羅裕昌任職於台灣鐵路局時居住過的台鐵舊宿舍,早已在民國九十七年由她親自返還台鐵,該處未保留任何「文物」,且早已跟她沒有任何關聯,她並未主張保存舊居或作為紀念館。
齊邦媛與其夫婿、已故台鐵前副局長羅裕昌,曾居住在位於台北市麗水街的台鐵宿舍區數十年,她的自傳式小說「巨流河」的部分內容即在此完成。

日前有媒體報導台鐵將拆除該宿舍興建大樓,引發學者專家呼籲保存,並以名人「故居」為由,將之定為歷史建築或設紀念館,外界並發起連署。

高齡逾九十一歲的齊邦媛強調,這是她先生過去任職台鐵期間的宿舍,卻不是她個人的家,她過去是以眷屬身分在此居住多年;但「國有國法」,這是台鐵擁有的財產,她在其夫臥病期間已依約將宿舍返還台鐵,「怎麼還可以鬧?」

齊邦媛強調,羅裕昌一生戮力從公,經常一周工作七天不休息,對台鐵忠心耿耿,不可能打擊台鐵、更不想製作新聞。她並說,這是一間已有四十多年歷史的鋼筋水泥建築、室內只有四十多坪,不適合當作公眾活動的空間。


翻攝9/11出刊的聯合報。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齊邦媛在聲明中強調,她「無端捲入、至感困擾」。據了解,近年來得獎無數的她,最感困擾的,是某個團體一直對外打著「齊邦媛『故居』」名號在做宣傳,但「我還活著呢」。
外界頻頻提及齊邦媛與羅裕昌,也讓她感到「他們消費我」,她對此事「非常反感」,再三強調這棟建築與她「根本不相干」、「不該用我的名字來爭取保存」。就連媒體為她冠上「台灣文學之母」、稱羅裕昌為「台灣鐵路電氣化之父」,她也嫌「這類字眼太誇大」。

由於此案讓齊邦媛備感受到「騷擾」,她在與律師商量後,決定昨以刊登聲明啟事方式表態。

台鐵局長周永暉表示,台鐵並未預設立場,將廣納社會意見後,再研議是否拆除,目前沒有時間表。周永暉說,感謝齊邦媛對此事發言,各界有不同聲音都是好事,台鐵將聽取各方意見後再決定。

財團壟斷台灣媒體 86%民眾憂心
2015-09-12 03:10:51 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

台灣數位匯流發展協會昨天公布「二○一五上半年數位匯流大調查」,這是二年以來連續第八次調查,超過半數民眾對媒體收視環境不滿意,有百分之五十一不滿,百分之四十滿意,不滿比例較去年同期上升百分之五。


台灣數位匯流發展協會理事長吳世昌(左起)、台北科大助理教授江雅綺、台大教授林宗男、元智大學教授周韻采。 圖/台灣數位匯流發展協會提供
分享
在媒體新聞台立場上,百分之八十四覺得有政黨色彩,僅百分之九認為沒有。色彩傾向上,百分之卅五覺得偏藍,百分之卅一認為偏綠;和二○一二年相比,認為偏綠比例大幅增加二成一。

調查發現,百分之五十四民眾支持政府或政黨可擁有頻道以宣揚理念,百分之卅七反對;對於廢止「黨政軍條款」對政府投資媒體限制,百分之四十九支持,百分之卅四認為不宜。

在媒體可能被壟斷議題上,有百分之八十六民眾認為台灣媒體目前有逐漸被財團壟斷情形發生,百分之七十七覺得情況嚴重,百分之六十九擔憂未來媒體被特定集團壟斷。

在「媒體可能染紅」議題上,百分之六十二民眾擔憂大陸藉由台商購併媒體影響台灣輿論,百分之卅二不擔心;百分之五十六表示應禁止大陸台商回台購併台灣媒體,百分之卅一認為不應管控商業行為。全台最大有線電視中嘉網路交易案,百分之五十二民眾支持禁止中嘉網路賣給大陸台商,百分之卅四不支持,百分之十三無明確意見。

北科大助理教授江雅綺分析,面對全球競爭,台灣媒體內容產業要正面發展並兼顧收視者權益,關鍵因素是改善產業競爭環境,例如開放黨政軍條款,讓資金能充分挹注,加強MOD與有線電視競爭。

台大電機系教授林宗男認為有線電視應落實分組付費,讓選擇權回歸消費者。元智大學教授周韻采則強調,有線電視付費方式應由業者彈性制定,而非行政力量干預。

數位匯流大調查是台灣數位匯流發展協會委託趨勢民意調查公司以電話隨機抽樣進行,有效樣本一五○一份,調查時間從七月三十至八月七日。

來台50年法神父獲人道獎 要向馬總統募款
2015-09-12 03:10:45 聯合報 記者邱立雅/富里報導
image
法籍神父劉一峰計畫闢建「怡峰園」,安置中高齡身心障礙民眾。 記者邱立雅/攝影
分享來台近50年的法籍神父劉一峰,本月初獲得總統文化獎「人道獎」,他謙稱自己做的只是小事,10月初到台北領獎。劉神父說,他想當面跟馬英九募款,讓收容中老年身心障礙者的「怡峰園」早日實現。
75歲的劉一峰工作忙碌,雖然獲得人道獎肯定,他昨天仍忙著帶安德啟智中心學員資源回收,最近他帶著學員採文旦柚,劉一峰不慎摔傷,但仍健步如飛,絲毫沒有停下腳步。

對於獲得人道獎,劉一峰直說不好意思,「大概找錯人了吧!」他說不曉得為什麼被選上,謙稱「沒做什麼啊!」

他主持的安德啟智中心與安德家園,收容身心障礙者,但法規有收容年齡限制,於是他積極籌辦「怡峰園」,希望無縫接軌,讓中老年身心障礙者也能繼續安養。

「怡峰園」原來預定在玉里鎮源城地區,但因地目變更困難,他轉而購買安德家園前方的1500多坪土地,其中800坪建地用來蓋建築物,其餘則用來栽種作物。

劉一峰表示,目前已經規畫好整體建設安排,就等縣府核發建照,總共需要8千萬元經費,目前已募到2千萬元,他相信台灣人的熱情,一定可以讓怡峰園在明年底就可以進駐。十月北上領獎,劉一峰說想跟當面跟總統說:「如果有多餘的錢,可以幫幫忙嗎?」

60多年前北斗中學教1年 美教授惦記了大半生
2015-09-12 03:10:47 聯合報 記者林宛諭/北斗報導
彰化縣北斗國中校長李碧瑤今年初收到一封寄自美國的信,是高齡九十多歲的美國大學教授張德光所寄,他對於早年曾在北斗中學教過的學生、前北斗鎮長洪見洲等人念念不忘,來信問候,李碧瑤說,這樣的師生情真的讓人很感動,也值得現代師生省思。

image
張德光教授從美國寄來問候信給校長李碧瑤(右),前北斗鎮長洪見洲(左)等人。 記者林宛諭/攝影
分享
李碧瑤說,北斗國中明年將慶祝建校70年,今年初收到美國印地安那納州博爾大學的政治系教授張德光來信,信中表示,他在民國38到39年間曾在北斗中學任教,至今很想念曾教過的學生洪見洲、林晶晶、張碧黎、洪麗麗等人,希望校長能將信和他的近照轉交這幾位學生,並給他email,他會與他們連絡。

洪見洲說,他們應該是張德光老師的首屆學生,老師是從大陸來的流亡學生,那時剛踏入教育界,人帥又年輕,很受女學生仰慕,老師是他的科任國文老師,教學非常認真,和學生互動也很好。



image
張德光教授從美國寄來問候信(圖)給校長李碧瑤,前北斗鎮長洪見洲等人。 記者林宛諭/攝影
分享
民國66年洪見洲任北斗鎮長時,有一天為了公墓公園化的工作到了北斗公墓,遠遠的看到一個人西裝畢挺走來,兩人攀談,才發現這人就是老師張德光,回國還特別到公墓祭拜北斗中學前校長楊杏林,「因為沒有交通工具,張老師用走的,滿頭大汗」,20多年不見老師的洪見洲也開心地用機車載老師一起去吃了一頓飯,兩人就再也沒見過面。

張德光在美國非常活躍,曾任國際政治學會亞洲及太平洋研究委員會主席,李碧瑤說,知道張教授對曾執教的北斗中學和學生們念念不忘,實在很感動,原想要明年70周年校慶時,邀請張德光回北斗國中參加校慶,不過怕他年事已高,難以長途飛行,希望學生把北斗國中近況拍照或做成影音寄給教授看。

李碧瑤說,現今大家都感慨師道式微、學生尊師重道的精神也不若以往,看到張德光老師的問候信,也讓人感受到早期老師與學生師生互動緊密,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不是走出校園就沒了,而是一輩子的關心,有時老師送的一件衣服、幾句鼓勵的話,也會讓學生感念老師的恩情一生。

女學生「水手服」 日治時期軍國主義產物
2015-09-12 03:10:38 聯合報 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image
日據時期,淡水高等女學校學生著水手服修習花道。 圖/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分享深受「制服控」喜愛、仿海軍水手服樣式的女學生制服源遠流長,早在30年代在台灣大流行。當年水手服席捲全台與海軍無關,是日本殖民政府發展現代教育與軍國主義的特殊產物。
image
到二戰末期,台灣高中女生為躲空襲,改穿機動性高的束腳褲當制服。 圖/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分享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日本時代,殖民政府為培育具備語言、體能等能力的「有用國民」,鼓吹女子上學。台灣歷史博物館館員陳涵郁指出,日本統治初期,女學生尚無制服,當時她們穿著漢式大襟衫、下搭長褲上學。直到1920年代前後女學生才開始穿制服。
30年代,源於英國皇家海軍制服的水手服開始席捲全台。陳涵郁說,英國開風氣之先,讓兒童穿上仿英國皇家海軍的水手服,也有貴族學校將水手服當成制服。日本在1921年將水手服推廣為女學生制服,這是日本發展現代教育與軍國主義過程中的特殊產物。

由黎振君撰寫的「凝視頭份張阿祥」一書中強調,在那個年代,生在好人家,女生才有機會讀高中,並穿上「象徵榮耀的制服」。

當年高女學生盛行穿著制服到寫真館(照相館)留影,拍照時有人手捧著書,有的連書桌帶課本一併入鏡。

在「走過從前─澎湖懷舊照片專輯」等書可以發現,日本時代的台灣女學生除了穿水手服,還有另一款常見的制服,她們的上衣打蝴蝶結,搭配百褶裙。日本時期經營寫真館的攝影師吳金淼,在30、40年代拍攝的女學生校外旅行合照,她們除了穿著這款學生制服,還戴學生帽。

二次大戰末期,女生校服從裙裝變為褲裝。陳涵郁指出,為了躲空襲,女學生的制服由裙裝改為束腳的燈籠褲,因學生讀書時要躲空襲警報,此時著重機動性與防禦力,穿長褲才好逃跑。

現代高中生想脫的制服 當年「無上光榮象徵」
2015-09-12 03:10:41 聯合報 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image
圖為去年北市「制服日X泡泡足球派對」,參賽者和工作人員都穿高中制服參加。 聯合報資料照片
分享日本時代,高校女生穿學生制服曾是富貴階級「無上光榮的象徵」。在當代,學者卻視穿制服為「消弭階級及族群差異」的對策。
image
永平工商以白色上衣搭配淺藍短裙、白色長襪,在2014年全國高校制服網路票選奪得冠軍。 聯合報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由黎振君撰寫的「凝視頭份張阿祥」一書,記述日本統治時代在頭份開照相館的張阿祥,40年代拍攝一群新竹高女學生穿水手服搭配黑藍色百褶裙、足踩黑皮鞋的合影。一一註記當年照片中的女孩全是地方名人之後,這是「無上光榮的象徵」。
台灣光復初期,政府考量家庭的經濟負擔,並未規定學生制服款式;當時學生多穿著日本時代校服或家常服。

台史博建置的「台灣女人」網站記述,直到1959年,政府才頒定初中制服的樣式─男生戴船型帽,上衣配長短褲;女生不戴帽,上衣配百褶黑裙。

70年代起,社會上對校服的看法趨於分歧。批評者認為女學生制服皆以裙裝為主,「灌輸僵化的性別刻板印象」。學校採取制式化管理「抹煞學生的創造力」。

支持校服的人士則主張穿制服能「消弭階級及族群差異」、「促進青少年的認同」…而在高中生爭取制服自主權的同時,大學生反倒盛行「制服日」。在穿與脫之間,校服文化學問大。

學生志工百百種 有單位怨「麥擱來」
2015-09-12 03:10:43 聯合報 記者簡慧珍、賴香珊、張家樂/連線報導

image
彰化基督教醫院為學生志工設置完善的學習制度。 圖/彰基提供
分享中學生為了升學,暑假當志工拿「證明」的情形普遍,有學生從此投入志工行列,但也有不少學生「志不在此」,還要資深志工反向服務,讓部分單位直言「麥擱來啊」。
一名家屬推著輪椅進到醫院,問穿著背心的年輕志工,「檢查腦波在那裡?」初「入行」的學生志工搞不清楚,要家屬找其他老志工。一名阿婆不知怎麼掛號,問志工「煞到中氣要掛那一科?」學生志工傻眼,反問:「什麼是煞到中氣」。

類似場景在醫院隨時可見,老人安養中心也有類似情形,學生志工拿起吉他,熱情地帶老人唱台灣民謠「雨夜花」,剛開始老人和著節拍擊掌,但老人體力不支,不久哈欠連連,學生還在唱。保育員趕快站出來說,「今天謝謝大家了。」

一名安養中心的阿公說,「我很愛也很怕這些學生志工來」。學生很熱情,帶來歌聲和樂趣,但老人要休息,到了午休時間活動還沒停;學生愛喝冷飲,很自然聯想「老人也愛這一味」,送來冷飲多數老人不愛喝。

image
南投縣生活重建中心暑假來了不少學生志工,帶學童寫作業,很受歡迎。 記者張家樂/攝影
分享
彰化基督教醫院為杜絕學生志工缺乏經驗,設置一套完善的志工制度,學生志工需上課三小時,從最基本的配掛口罩做起,還要簽署對病人個資保密的協議,但醫院社工坦言,部分學生志工難免服務比較沒到位。

南投家扶中心主任林平烘說,除了要求專業,志工首重真誠。像一家餐飲店的服務生,訓練夠嚴謹,對客人講了一大串客套話,像放錄音帶,就欠缺真誠。其實,志工要有同理心的真摯。

彰化家扶中心主任王震光不諱言,寒暑假很多高中生主動要求當家扶志工,拿滿志工服務時數就走人的不在少數,「志工變功利」,讓人有些失落,但家扶不計較。

其實學生志工的熱情,也有受歡迎的一面。「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為外配和低收學童舉辦課輔班,不少高中生來當志工,教學童英數,帶他們讀紅樓夢等古典文學。

南投縣欣榮圖書館的學生志工,協助整理圖書和館區清潔。陳姓志工說,暑假借書的人多,民眾把書處放,幸好有學生志工。書架髒亂或館藏圖書分類,學生志工幫了很多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