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熱!台北6月逾35度天數 破百年來紀錄
2015-06-25 15:12:13 聯合晚報 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今年六月還沒過完,已經創下平均氣溫超過攝氏三十五度的天數,上午台北氣溫依然炎熱,上街的路人戴上太陽眼鏡防止過強的紫外線傷眼,並喝水補充流失的水分。 記者胡經周/攝影
分享6月以來天氣炎熱,今天上午台北站測到35.4度高溫,氣象局統計,台北6月超過35度的天數到今天已有14天,已打破設站一百多年來紀錄;由於太平洋高壓逐漸增強,明天到6月底都是晴朗炎熱的天氣,盆地地形與都市熱島效應加成,台北6月逾35度的高溫天數,有機會再刷新紀錄。
台北測站1897年設站以來,6月超過35度天數舊紀錄是2011年的13天,今年6月已在23日追平歷史紀錄,今天中午正式打破紀錄;氣象局表示,主要是太平洋高壓明顯偏強,讓梅雨鋒面只能在台灣北部海面滯留,無法進入台灣,造成白天晴朗炎熱,6月高溫頻頻飆破35度大關。

氣象局統計,6月台北測站超過35度的天數,近30年平均為4.47天,追平13次舊紀錄已經很特殊,距離6月底還有5天,民間氣象公司總監賈新興分析,隨著太平洋高壓增強,今年肯定會創下歷史新紀錄,甚至有機會將紀錄推向18天。

氣象局表示,氣象局測得的35度高溫,是草地上百葉箱裡的溫度,民眾如果站在柏油路上或太陽底下,感受的溫度會更高。

即將進入一年最熱的7、8月,氣象局統計,7月台北站均溫是29.59度、8月29.25度,都比6月的27.66度還要高出許多,7月超過35度的天數30年平均有12.17天、8月8.9天;歷史資料顯示7、8月的台北比6月熱。

賈新興分析,今年6月之所以特別熱,除了受到全球暖化大環境影響,短期觀測主要是太平洋高壓異常強,造成梅雨鋒面沒有出現,氣溫比平均值高。根據電腦模擬結果,6月到9月的台北預估會有39到49天出現35度以上高溫,和過去10年平均值相近,但以目前6月已經出現13天,數字有上修的空間。

基隆也追平紀錄

賈新興分析,台北因盆地地形散熱不易、水泥建築多產生熱島效應,加上全球暖化影響,今年夏天感覺特別熱。賈新興說,南亞地區因為季節交替,雨季來臨前都會出現熱浪,這是南亞天氣很明顯的特色,不僅南亞高溫驚人,台灣今6月高溫也破歷史紀錄。

氣象局觀測示,不僅台北站6月超過35度高溫天數破紀錄,基隆站中午前今天也測到超過35度高溫,累積6月已經有7天超過35度,高溫天數追平歷史紀錄;嘉義中午出現36.5度,是當地6月歷史第二高溫。
氣象局預報員許玉金指出,未來幾天太平洋高壓增強,台灣各地將會持續高溫炎熱,午後雷陣雨區域也會縮小至山區,平地僅午後零星短暫雷陣雨,因最近都吹西南風,台東大武等地可能出現焚風。


6月用電量較去年同期成長6.14% 創新高
2015-06-25 15:12:14 聯合晚報 記者盧沛樺/台北報導

台北市上午高溫酷熱,一家餐飲店特別準備水霧扇,為在戶外等候進場的民眾消暑。 圖/屠惠剛攝影
分享尚未進入盛夏,台灣6月氣溫已飆破歷史紀錄,高溫帶動用電,台電表示6月到24日為止的用電量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6.14%,創下歷史新高。
近日高溫炎熱,台電預估今日尖峰用電3400萬瓩,備轉容量率剩下5.85%,亮起象徵供電警戒的紅燈;台電指出,今日尖峰用電量雖非今年6月以來最高,但也比去年6月的單日最高尖峰用電量為3282萬瓩,還多出118萬瓩。

台電預估,今年7月尖峰用電量將再創歷史新高,達3571萬瓩,其中,7月8日和9日的預估備轉容量率將只剩下2.2%,為近十年來的歷史新低。

台電指出,以往7、8月才是夏季用電高峰,但今年6月提早進入用電高峰,除氣溫因素外,核一廠一號機遲遲未能上路運轉,影響備轉容量率約1.7%。

根據台電供電情況分級,備轉容量率小於等於6%,就會亮起象徵供電警戒的紅燈,表示系統限電機率增加。去年直到7月中旬,才亮起紅燈,備轉容量率最低發生在9月15日,備轉容量率3.44%;但今年自4月以來,亮紅燈的次數已逾十次。

台電指出,今年7、8月的備轉容量率皆低於4%,供電最大挑戰將發生在下周大學指考期間,其中,7月2日預估備轉容量率為3.7%,瀕臨限電邊緣,只要一部60萬瓩的大型機組跳機,就有停限電危機。image

天氣模式已改變 熱浪更長、更強、更頻繁
2015-06-25 15:12:14 聯合晚報 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巴基斯坦最近遭熱浪肆虐,一名男子站在水龍頭下沖涼(圖)。 路透、歐新社
分享
動物園裡,老虎趴在冰塊上消暑。 路透、歐新社
分享北半球正值盛夏,巴基斯坦近日有八百多人熱死,台北6月超過35度的天數創紀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日常天氣模式數十年來已經改變,使北美、歐洲與西亞的夏季熱浪更長、更強、更頻繁。
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一個氣候科學家團隊檢視1979年以來的天氣模式,發現世界一些地區出現值得注意的頻率與強度變化。這裡說的天氣(氣象)模式,就是我們平常在氣象預報裡看到的那些高低氣壓系統;這些天氣模式的變化,造成比較突然的熱浪,有別於人為氣候變遷帶來的那種逐漸暖化。

團隊研究了一種上層空氣模式,發現這空氣模式「似乎放大了暖化的效應」。

為什麼發生研究裡發現的那些變化,還有待探討,但專家說,一般而言,這些變化符合目前在氣候學界漸成氣候的一個理論:北極的海冰融化,有時候改變噴射氣流的流動方式,促成極端天氣,例如致命的暴風雨和颶風。


猿猴則往身上撥水降溫。 路透、歐新社
分享在許多情況裡,包括美國東部與亞洲西部的夏季,這些改變從1990年以來變得更明顯,而那也正是北極海冰加速融化的時段。
例如,北美東北部的夏季高壓天氣系統造成美國東部變熱,在1980年代初期,這些變熱的夏季日子大約是18天,現在是26天。

報告主撰人霍頓說:「熱浪的日子每個夏季增加,平均持續更久,而且持續最久的又持續比較久」。

研究報告說,2010年俄國西部造成五萬多人死亡的熱浪,以及2003年造成歐洲七萬多人喪生的熱浪,就起因於上述天氣變化。

喬治亞大學氣象學教授謝斐德表示,由這份報告可見,日常天氣模式,愈來愈不能和地球暖化造成的長期變化分開看待。研究報告刊登於24日出版的《自然》期刊。imageimageim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