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英歐關係 「分手」只是間奏曲
2016-06-25 02:20 聯合報 黃琛瑜/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要生,還是要死,這是個問題。)
這是莎翁筆下王子哈姆雷特猶豫不決獨白名句,頗能點出今日英國選民在脫歐公投躊躇不定心境。
英國的歐盟公投,引起世界關注。根據選前民調,留歐派與脫歐派旗鼓相當,難分勝負。公投結果出爐,脫歐派於公投中險勝。這場公投的結果撼動英國、歐盟,並引起全球金融市場的震盪。
英國與歐盟的分手,引發震撼但不令人意外。
長久以來,相較歐盟其他會員國,英國對歐洲統合始終抱持戒慎恐懼的態度。英國身為歐盟重要成員國,但在涉及國家主權的部分政策領域享有退出權。因此,英國常被形容為歐盟會員國裡的尷尬夥伴。
自從英國於一九七三年加入歐洲共同體(歐盟前身),親歐派與疑歐派的歧見,屢屢引發英國政黨間的激烈辯論,甚至造成政黨內部嚴重分裂。歐洲,成為英國政治議題中的糖衣毒藥,也遭疑歐派保守黨形容為黨內的不定時炸彈。
這場公投帶來幾項啟發。
首先,這場公投是卡麥隆大膽的政治博弈,為了壓制保守黨內部與國內的疑歐勢力。英國的歐盟公投與蘇格蘭獨立公投相較,前者在於殲滅疑歐主義,後者為消滅蘇格蘭民族主義。對卡麥隆而言,這兩個公投都是不能亦不應通過的公投。歐盟公投可說是政黨鬥爭的假議題,但卻弄假成真。
其次,這場公投凸顯出在全球化或區域統合壓力下,國家面臨獨善其身或包容開放的兩難。此次公投將英國與歐盟的複雜關係,簡化為留歐與脫歐的零和賽局,激化雙方的對立,限縮英歐關係的多元可能,更為難了英國選民。
此外,這場公投的主題,表面上是英國與歐盟的關係,但真正的命題在於英國本身。曾經創建人類史上最大帝國的「日不落國」,現今國力不若以往,又面臨地方分離主義的獨立壓力,「大不列顛」恐成「小不列顛」。
英國不惜脫歐的大膽自信,投射出她的惶恐不安。歐盟淪為眼前問題的代罪羔羊,藉以迴避正視英國所面臨的挑戰。脫歐派雖然贏了公投,但接下來的敵人只剩自己。
最後,英國選擇孤身走我路,凸顯出英國「光榮孤立」的外交傳統。十九世紀的英國海軍大臣戈申嘗言:「我們的孤立不是軟弱的孤立,也不是遭到蔑視的孤立,那是一種故意選擇的孤立,而且在任何情況下可以按自己意願行動。」廿世紀以降,隨著國際情勢的轉變,英國漸漸由「光榮孤立」走向結盟。
英國的「光榮孤立」政策雖已轉變,但對英國的外交政策卻有深遠的影響。脫歐後的英國是否能在世界政治新局中,跳脫歐盟的束縛,尋找更寬廣的國際定位,值得進一步關注。光榮孤立,或是孤立而不光榮,也是英國外交政策上面臨的困境。
英國交通大臣麥克洛克林曾說:「我覺得當我們到了烏托邦,會發現歐盟仍在那裡。」英國雖然通過公投脫離歐盟,英國與歐洲的關係也不會畫上休止符。因為,就英歐關係而言,這場公投只是間奏而非終曲。
公告版位
- Jun 25 Sat 2016 20:30
英國脫歐/英歐關係 「分手」只是間奏曲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