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華航罷工:爭取不被僱主擁有的時刻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25 02:2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華航空服員昨罷工大獲全勝,華航讓步達成七項共識,昨晚在台北分公司抗爭的空服員聞訊歡聲雷動,高呼「空服員勝利」,有人激動相擁喜極而泣。 記者王騰毅/攝影
分享在華航空服員罷工的突襲下,蔡英文總統出訪兩巴的專機,成了昨天桃園機場唯一起飛的華航飛機。蔡英文不忘在機上向空服員溫情喊話,「不會讓你們孤單」;相對的,卸任的華航董事長孫洪祥寫給員工的公開信,卻仍以「公平性」為由替自己的溝通不良辯解。兩相對照,雙方面對問題的心態,對比強烈。
這次華航空服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發動台灣航空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工,令人刮目相看。第一,利用桃園空服員職業工會的管道通過罷工,九成九的支持率,可見空服員抗爭意志之堅定。第二,選擇蔡英文首度出訪之日,並掐準新舊董座交接的短短間隙,提前發動罷工,抗爭策略充分吸引社會的注目。第三,社會上原對空服員有特定刻板印象,但這次華航空服員或素顏上陣、或抱著孩子一起抗爭,成功塑造空服員「也是勞工」、「也是人母」的形象,策略成功。

相對而言,華航資方基於營運考量,片面變更報到地點、調整工時計算方式,而引發這場史無前例的罷工風暴,可謂得不償失。第一,改變工作條件並非不可,但資方應先與工會協商,尋求雙方共同的平衡點,但管理階層卻堅持變更現狀。第二,在公司治理的生態上,華航似乎更傾向把機師放在上位,對空服員的權益則相對輕忽,溝通草率。第三,空服員近期抗爭不斷,管理階層始終未曾誠懇協調,卻試圖另召地勤及退役空服員回鍋補位,以反制罷工。這些作法,難免讓外界覺得僵硬不化,當然也越發刺激空服員的憤怒,致難以收拾。

觀察社會的反應,除了一些因航班取消而行程受阻者之外,民眾對於這次空服員的罷工似乎多抱持同情與支持的態度。這一方面與台灣民眾的勞動權益思維日漸開放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空服員工會的組織效率和運作策略大有關係,能迅速透過網路發出強大的音量,攫取注目。相對而言,華航管理階層的應對則顯得僵硬而遲緩,跟不上勞方的攻擊節奏。包括遭綠委段宜康抹黑的「開趴」傳聞,當消息已傳遍天下,華航當局久久才發出澄清說明,這又如何洗得掉被染黑的布?

觀察空服員工會當天的罷工宣言,先是對「未來的空服員」感性喊話,爭取年輕族群認同;再轉而爭取「台灣所有受僱者」的支持,情理並茂,頗能打動人心。其中一段提到,「空服員並不貪婪,我們只知道休息是受僱者不被僱主擁有的時刻,是每個工人可以作自己的時刻,是一個真正像人的時刻。」這段宣言,其實不止在為看似光鮮、其實辛勞的空服員發言,更指出了台灣勞工史上始終未能根除的「過勞」及「變形工時」問題,這在許多製造業和服務業都依然存在,顯然仍有待各方努力克服,尤其值得資方思考。

華航新董座何煖軒昨天一上任,立刻宣布「恢復現狀」,將空服員上班報到地點由桃園機場改回松山機場。昨天晚間,勞動部召集華航勞資協商,同意工會所提七點訴求,終使罷工落幕。畢竟,華航是台灣指標性的航空公司,勞資持續對峙不利企業形象,員工人心浮躁也不利於飛航安全的維持。不過,罷工雖是爭勞工權益的重要工具,但也要避免對無辜旅客造成太大的權益損害;這點自我節制,恐怕是工會領導人必須要有的理性。

不可諱言,華航空服員創造了台灣罷工史上一次突出的演出,它的策略,也可能為其他產業勞工模仿或引申,繼續尋求勞工人權與尊嚴的突破。但必須提醒的是,這場被譽為「顏值」最高,乃至最美、最香的罷工,其實也有誤導作用;真正在底層掙扎的勞工,往往是缺乏顏值、只有操勞、滿身臭汗、發不出聲音的工人,這些勞工更迫切需要外來的支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