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互聯網+」經濟學的誕生與顛覆
2015-06-25 02:07:0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在貴州舉行的2015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發表演講,十分精彩,在作評析之前,有必要引述幾段:

──從IT(資訊技術)到DT(數據技術),不是技術的提升,而是兩個時代的進化。

──IT時代是讓自己更強大,DT時代是讓別人更強大;IT時代是讓別人為自己服務,DT時代是讓你去服務好別人,讓別人更滿意;IT時代是通過對昨天資訊的分析去掌控未來,DT時代是去創造未來。

──IT時代是把人變成了機器,而DT時代是把機器變成智能化的人。

──未來,是人類社會最精彩的30年,也是令人期待的30年,更是令人恐慌恐懼的30年。

在講這些話的同時,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將在歐洲、新加坡、日本和杜拜等地建立數據中心,最快年底前投入營運。前此,集團已在杭州、青島、北京、香港、深圳及美國矽谷設有數據中心。

DT,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其實,它跟最近突然間蜂擁而現的一些新名詞,如互聯網+、工業4.0、中國製造2025等基本上互通,只是各取了一個不同的名稱,用不同角度表現而已。為更通俗地了解,舉個例子:在華南理工大學的創業島裡,有一個叫私人裁縫的創業項目。消費者在電腦前,通過智能裁縫定製平台,只需註冊一個帳號,就可以在網上完成服裝體型採集、版型預選、圖案配飾、色彩搭配等DIY設計。然後,輕敲鍵盤,就能通過網上虛擬試衣系統掃描量體,在電腦上形成身高、體型等3D畫面。之後,可以從平台上提供的大量布料選擇圖案、款式,虛擬展示服飾穿著效果,並確定最滿意的組合,系統將數據傳輸到互聯網的生產設備上,馬上進行生產,72小時後,就可以在家中坐等成品。這即是一個將傳統的服裝手工製作,轉變為智能化生產的例子。此為小焉者,但已具體而微,因為它已包括了所有要素:資源、資訊(數據)、物品與人,並通過互聯網,經由數據處理而形成的新製造業;至於大焉者,就是將大數據技術、雲端、互聯網及製造業全面高度整合的概念了。

現在,就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審視DT與「互聯網+」了。經濟學關注的是將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如何才能體現資源獲得了最優化配置,這取決於生產(供給)能不能充分密切地滿足需求,第一步先要知道需求在哪裡?剛才的例子是一個人的需求,那整個社會的需求、一大群人的需求又要如何知道,如何掌握?這就要靠大數據,再通過雲端將駁雜大量的數據分析處理,然後再通過互聯網與供給(生產)端聯繫,再調動資源,根據相關資訊進行生產,之後通過物流分送到需求端。整個系統與過程,就是實體與虛擬網路的緊密結給,理論上,可以緊密到「無縫」的地步。

如所周知,傳統經濟學有兩種,一種叫計畫經濟,一種叫市場經濟,哲學不同,方法各異,卻都在追求資源有效(優化)配置。前者相信,可以憑藉一個高度集權的中央計畫組織,對全國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包括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如何分配,但這一套經濟學上個世紀在地球上幾乎一半的國家實施的結果,證明並不成功。後者則把資源的優化配置交給市場,由市場根據供、需兩股力量相互作用來解決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及如何分配的問題,其結果顯然優於計畫經濟,也因此,在上世紀結束前,市場經濟基本上已取代計畫經濟,一統了全球。但必須看到市場經濟的優越性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因為在配置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交易成本與調整成本,但這些成本在「互聯網+」及DT時代卻可以獲得「極大程度地」降低,這即是第三種經濟學:「互聯網+」經濟學。它顯然是顛覆性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