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百分百綠能 德國能,台灣依舊不能
2018-01-10 23:51聯合報 葉宗洸/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新竹市)
德再生能源占比36%,離岸風電成長最快。 中央社
德再生能源占比36%,離岸風電成長最快。 中央社
報載德國今年元旦清晨六點左右,創下全國用電百分之百來自再生能源的紀錄。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再生能源發電已能滿足當時的用電需求,但主要的基、中載供電系統仍僅能降低運轉功率,而無法直接停止運轉。原因不難理解,占有極高比例的風電無法在瞬息萬變的風場中長時間穩定供電,維持相當比例的基、中載供電因此變成不得不為的必要措施,但也同時導致多餘的電力必須立即以「負電價」的方式,貼錢鼓勵用戶多用電或奉送給鄰國。對於位處歐陸且與鄰國電網相連的德國而言,即時輸出過剩電力並非難事;同理,供電不足時,也可從法國、瑞典、丹麥、捷克等鄰國購電。

另一方面,由於德國政府長年補貼再生能源發電,使得電價居高不下。根據Eurostat網站的最新資料,二○一七年前半年德國民生用電平均價格已經來到每度電卅.五歐分,目前約合台幣十.八元,與丹麥同列歐洲最高,這比歐洲均價的每度電廿二歐分高出近四十%。

德國在減核與提高再生能源比例的雙重影響下,為維持穩定的基載電力,被迫增加褐煤發電總量,結果碳排不減反增,德國政府承認原先規畫於二○二○年較一九九○年減碳四成的目標已不可能達成。

再者,持續性補貼造成的長期高電價導致民怨四起,讓德國不得不重新思考補貼政策的必要性;終於在去年四月北海風場離岸風電招標案中,廠商以政府零補貼的條件搶下標案,德國政府不再保證收購。

回頭看看台灣,要走上德國的綠能之路將面臨三個問題。

首先,蔡政府廢核的意志沒有動搖,地方政府則在空汙壓力下加碼要求電廠減煤,整體政策在表面上似乎更勝於德國的減核增煤,但在核電與煤電等基載電力短缺且無外援獨立電網下,未來要如何解除缺電與跳電的大地雷?

第二,蔡政府曾承諾未來民生電價不上漲,但如師法德國過去保證收購的補貼政策,在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每度電的躉購價格都高達六元的承諾下,未來電價必漲,而且總發電量越高,電價漲幅也勢必越大。補貼機制如不變,未來電價如何能不漲?

第三,德國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從一九九九年的五%提升至二○一一年的廿%,總共花了十二年,相關產業的培植更遠超過這個時間。現在的蔡政府想在九年內從二○一六年的五%提升至二○二五年的廿%,試問在太陽光電的可用土地面積不足及離岸風電技術與產業均缺乏之下,再生能源進展時程憑什麼可以超越德國?

德國在開年第一天就讓再生能源供電量超越總用電量,確實值得喝采,但德國也付出了巨大代價與冗長時間。我國民情及地理氣候條件都與德國不同,想要走捷徑仿效,只怕未來付出的代價更大,成效卻遠遠不如預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