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只索取、不互惠 新南向難成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11 03:38聯合報 盧宸緯/研究人員(新北市)


經濟部國貿局與外貿協會編製「新南向政策服務指南」小手冊。 聯合報資料照片
經濟部國貿局與外貿協會編製「新南向政策服務指南」小手冊。 聯合報資料照片
「台灣根本就沒有跟我們交流。台灣一直都只是來『招生』而已!」
在去年一場與新南向某重點國家座談的會議上,曾任該國政府教育部門要員的代表,在回應筆者有關「台灣和貴國的交流是否能因新南向政策而有繼續發展的空間」時,用一種直接且強烈的語氣,做出如此回應。

當近日,媒體報導,海倫清桃因自身越籍新住民身分,以及認為自己在越南的學歷恐不被台灣接受,所以捏造自己的身分及學歷等話語時,讓筆者不禁想起數月前這場座談會裡的這段回應。

該國政府代表犀利的回應言猶在耳,但幾個月過去、新的一年度到來,看看已經啟動的「新南向政策」,在教育與人才培育方面,真的已經跳脫了這種「單方面索取」、「只滿足自身需求」的工具性態度了嗎?

在「新南向政策」中,有關教育與人才培育,像是:整合及擴增獎學金,鼓勵本地生至新南向國家留學,甚至是赴馬、泰、緬、越、菲、印尼、印度等國企業或機構實習等,同時吸引僑外生來台就讀;辦理產學合作、技術訓練班等,協助當地培訓人才…等。這些政策表面上看似將與當地建立交流,將資源帶入當地,但政府打算如何進行?透過什麼樣的方式落實?直至目前,都未有明確說明。

尤其,台灣過去對於新南向地區的經營與扎根並不深,高等教育進入的時間也比較晚,對於當地社會也多有「貧窮、落後、經濟發展程度低」的刻板印象,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的教育與人才培育,要如何能真正進入當地社會,如何能跳脫僅是「招收境外生源以滿足台灣高教需求」的工具性態度,而為當地社會帶來更多回饋?值得思考。

畢竟,國際間的交流皆以互惠、相互滿足需求為導向,在新進國家皆以東協與南亞地區為重點發展區域、且已投入甚多的此刻,若我們的新南向政策,還只是抱持著「滿足自身需求」的工具性態度,而非思考如何互惠、如何合作與相互支援,這樣的新南向政策,將只是將我們與新南向國家之間的距離,越推越遠。

新南向政策﹒高教﹒越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