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禽流感防疫 該重新檢討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11 01:41 聯合報 金傳春/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台北市)


每逢天冷,禽流感流行會冒出、竄升與擴大範圍,由於大規模禽流感流行會影響禽農生計、野鳥生態、禽以外其他宿主的感染;再加上過去全球流感在人類大流行的科學證據得知,病毒的少數突變易加速其對哺乳類的快速適應,一旦進入人群的大幅度傳播,此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公共衛生威脅將勢不可免。所以進步國家的衛生決策是提前關注禽流感病毒在不同禽宿主的變遷規律,嘗試明瞭其與往後流行走向的關係,及早訂定更妥當的防疫作為。

自香港於一九九七年爆發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迄今,科學界將此病毒進入禽的敲門磚,即H亞型的HA蛋白,依其病毒變異與演化的親緣關係,分十群,其中以2.3.4的演化分支是近幾年造成禽流行與人病例的主禍源。令人頭痛的是此H5亞型2.3.4群病毒比早期H5N1病毒,更易與不同N亞型的禽流感之NA蛋白配對,多種H5亞型曾自家禽與野鳥分離。

更糟糕的是二○一四至一五年的禽流感全球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此2.3.4.4分群的H5N8與H5N2病毒,比源頭的一九九六年祖師爺H5N1病毒:一、更易藉由野鳥而跨洋洲,跨國傳播;二、在野鳥群中持續傳播,波及多種野鳥而不消失;三、演化尚未穩下來,所以仍會繼續與不同亞型的禽流感病毒,進行八段基因的交換與重組,而增病毒的多元化與複雜度。

中國大陸農業部最近發現H5的2.3.4.4分群病毒,在感染六周大無菌北京鴨三天後,呈現系統感染,釋出病毒量與H5N1病毒差不多高量;且接觸傳播結果顯示,無論感染自健康鴨或鵝中分離的2.3.4.4分群之H5病毒,均造成鴨與鴨間的接觸傳播,且經由口咽喉比泄殖腔更易傳播。然感染六周大的無菌雞,呈現百分之百死亡,即對雞是高致病性,平均約兩天(也可長至四至五天)後死亡,比早期H5N1病毒的一天快死要慢些,雞的出血與發炎反應嚴重,接觸實驗結果同鴨,也是口喉腔較泄殖腔易傳播感染。

此結果證實健康鴨與鵝仍可帶毒而傳給其他鴨、鵝等禽,一直待病徵嚴重才會被禽農發現,而禽農因復育時久的生計考量或偵測系統有漏網,均可能無意中助長多元化且具優勢的病毒株,徒增往後防疫困難!因此,禽流感病毒研究的新近發現,應速回饋教育禽農,如何嚴防自己感染及肩負「防疫尖兵」的重任。

我國去年元月起的流行與他國2.3.4.4分群不同的是,有三亞型H5病毒(H5N8、新H5N2、H5N3)出現,且至暑仍續流行,較他國多H5N3。建議科技部,仿SARS經驗,成立禽流感研究群,邀禽病、野鳥、病毒學、流行病學、免疫學與生物資訊學者參與團隊合作,特別明瞭鴨病毒與其他不同禽種的相互關係,同時收集禽場間距、禽種、禽密度等重要流行病學特徵,以科學數據訂定防疫政策,解除流行後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