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路徑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4-21 02:44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經濟前景一直是國人最關注的議題。近20年來,台灣經濟成長趨緩,實質薪資停滯,人才與資金持續外流,早已不復當年被譽為亞洲四小龍時的朝氣。台灣經濟質量之所以直線下滑,整個世代都難辭其咎,民粹當道、改革遲滯、產業轉型困難,重點是忘卻小國經濟無太多祖產資源,必得緊跟國際腳步,憑本事尋求發展。

今年適逢經濟日報50周年社慶,回想50年前的今天,台灣經濟還處於農業社會,在困頓中前行。但是在前人的努力下,台灣經濟很快地蓄積能量,在70年代推出「十大建設」,奠定工業發展的基礎,進而在80年代漸漸擺脫對國外中間財的依賴,並輔以成功的外貿政策,令經濟結構自勞力密集朝技術密集轉向,於是大小產業雨露均霑、出口起飛,爾後又跟上IT產業的腳步,至今已於世界製造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台灣當年能被冠上亞洲四小龍的封號,並非偶然,那是靠真才實料、真本事爭來的「名副其實」。但時代的考驗與國際競爭從來沒有停歇過,台灣今天面對的,不只是變調中的全球化、來勢洶洶的紅色供應鏈,以及新電商與FinTech等新產業型塑的跨國界、跨產業挑戰;台灣長年累積的「經濟宿疾」,如產業升級成績不夠顯著,人才外流,舊法制趕不上新產業、新服務需求,乃至於台灣新世代最為詬病的高房價、低薪問題,也正逐步累積為台灣內部新興的「世代仇恨」。

這些問題若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有個好的解題布局,那麼台灣仍將坐困愁城:這一代人緬懷往日的青春風光,下一代人則指責上一代人坐享太多資源。這些都不是本當為「生命共同體」的各世代台灣人所樂見的。

因此,在經濟日報歡度50歲生日的今天,我們一如創報當年,懷抱著使命感、熱情與不屈不撓的精神,一連兩天舉辦「全球新變局 經濟新路徑」大論壇;並邀請50位來自各界、分屬不同世代、產業的社會賢達來解讀世局與國情,出版《全球新變局 經濟新路徑》同名專書,盼以「一書一論壇」的心思,為台灣找出經濟新路徑。

論及台灣經濟的幾個核心課題,產業轉型,最為首要。這十多年來,台灣的產官學界都曾提出過不少處方,各屆政府也根據政見推出過不少口號響亮的政策。但是當這些政策要付諸實行時,卻又經常碰上雷同的挑戰,例如,經濟開發始終與環境保護猶如天平的兩端,難以協調共容;台灣的兩岸經貿政策似乎只能隨著主政者的偏好,只有開、闔兩種選擇;台灣好談創新創業,但是每每論及打破舊法制時,卻又不免瞻前顧後。這些關鍵思維上的矛盾,往往阻礙改革,也讓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也難怪這些年,不少企業寧可政府管的事情,愈少愈好。

管得少的政府,是不是一定就是好政府,這恐怕一時半刻間難以回答,但我們誠摯希望此刻能讓公私部門、不同產業與不同世代間,都能把焦點擺在歧見最少的「拚經濟」目標上。再以此為出發,理清台灣在此刻的變局、困境中,如何在多元價值間做取捨,且如《易經》上所言,損有餘而益不足。如此一來,我們也就不需要如同現在,被迫在這一代/下一代,勞/資,經濟/環保,新產業/舊產業等人為刻意造作的二分法中,茫然不知所措。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天在首日登場的「全球新變局 經濟新路徑」論壇中提到,成長與創新,是不論世局怎麼變遷、惟二不變的永恆價值,他說,經濟若需要喊一句口號,就是「成長」;若要三句口號,那就是「成長、成長、成長」。做為走過半世紀的台灣經濟守望人,我們期盼,台灣經濟持續成長,並在成長中不斷創新,並以創新、成長做為台灣應對世界變局的最佳路徑。

台積電﹒薪資﹒創業﹒張忠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