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合著 中華民國專題史出版
2015-04-21 02:54:57 聯合報 特派記者林則宏/南京報導
南京大學昨天舉辦「中華民國專題史」發行記者會,這套專題史共動員兩岸四地七十位學者、費時五年完成十八卷、八百萬字的巨著。分別由兩岸知名歷史學者張玉法和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張憲文擔任主編,簡體字版由南京大學出版社發行,台灣也將發行正體字版。

主編之一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張玉法表示,這不僅是兩岸學術界規模最大的一次合作,且不同於過去大陸編撰的通論性民國史,「中華民國專題史」是依不同議題由不同專家撰寫完成的「專題史」,對歷史事件保持中立,不論斷是非,交由讀者憑自己的智慧瞭解歷史真相。

張憲文稱,這部史書的撰寫在大陸教育部社科司長張東剛於二○一○年提出後,他與張玉法都認為,兩岸共同合作研究民國史的時機已經成熟,因而聯絡兩岸四地四十所高校、研究機關的七十位教授、研究員共同參與。當中每一卷都有兩岸四地的學者參與,體現出兩岸四地學者在史學觀點上已達成一致的認識。

張玉法說,有別於大陸各學術單位過去編撰的民國史均屬通論性,主觀判斷較強。這套「中華民國專題史」基本回歸歷史原貌,僅陳述歷史研究的結論,而不做個人主觀判斷。

這套「中華民國專題史」十八個專題包括:「從帝制到共和:中華民國的創立」、「文化、觀念與社會思潮」、「北京政府時期的政治與外交」、「國民革命與北伐戰爭」、「台灣光復研究」、「國共內戰」等。

在昨天發布會簡介這套「中華民國專題史」的新聞稿,第一段就先強調:「中華民國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始於一九一二年,止於一九四九年」。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張異賓昨天致詞時也稱,「『中華民國史』作為一個距離當今社會最近的斷代史,是中國歷史重要的組成部分。」新聞稿也說,儘管是「專題史」,但這套民國史仍依循大陸史觀。因此,這套專題史能否被台灣多數政界、學界接受與認同,不無疑問。

在被問到兩岸學者共同編撰「民國史」最大困難為何時,張玉法說,因為這套史書的編撰基本上屬於民間學術研究,因此經費籌措十分不易。台灣方面最後是透過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邱進益,獲得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捐助人民幣一百萬元(約新台幣五百萬元)。

昨天出席發布會的邱進益稱,這套史書是兩岸學術合作很好的範例,他呼籲雙方以此為基礎,再次合作修訂抗戰全史。他說,今年已是抗戰勝利七十周年,這工作再不做,相關人物將漸漸離去,資料也恐將流逝散佚。
不同的史觀 兩岸能有交集?
2015-04-21 02:54:58 聯合報 本報記者林則宏
又一套「民國史」在大陸出版,在昨天的發布會上,不少學者都回顧了兩岸學術界對民國史的研究,如何從一九七○年代的相互對抗、「一個民國、各自表述」,逐步走到八○、九○年代的相互交流與觀摩,終至今日能坐下來,共同編撰中華民國在大陸卅八年創造的歷史。

兩岸史學界能走到這一步確實不易,「中華民國專題史」的完成也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但其出版是否能如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張異賓說稱,「將有助於消解兩岸民眾在歷史和情感上的距離,特別有利於教育引導兩岸青年進一步確立正確的歷史觀,…,從而有助於建構新時期兩岸發展關係。」恐怕有待商榷。

最大的癥結,在大陸對一九四九年後中華民國依然存在於台灣的事實,仍視而不見。

中央研究院院士張玉法表示,一九七○年代初,當台灣聽到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準備為中華民國修史,都頗為震驚。因為中華民國當年還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仍然獲得六十幾個國家承認,「我們並沒有滅亡,為什麼要修中華民國史?」

但今天台灣年輕一代若知道大陸的史觀是:中華民國早「止於一九四九年」,應該感到更多困惑與荒謬。

中華民國是今天台灣內部最大的認知共識,大陸則一直視為「前朝」。若硬生生將中華民國切斷於一九四九年,斬去的恐怕是台灣與大陸最重要的聯繫。如何讓今天台灣年輕一代透過了解民國史,增強台灣民眾的民族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