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儀自主權/不愛穿裙子的 就脫掉吧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6 02:29 聯合報 林晉緯/國中教師(新北市)
教育部修訂「學校不得將學生服裝儀容規定作為處罰依據」,看著手機App傳來的新聞快訊,當晚興奮得不得了,也想起青春高中生活的一段插曲。
高二那年冬天,我依規定穿著制服,但外面套著體育服外套,原因很簡單,制服外套材質幾乎跟菜瓜布一樣,質感摸起來則是刺刺硬硬的,所以不只是我,許多校友也相當排斥那件外套。結果,我被記了一支警告,那是我求學生涯唯一一支警告。
順帶一提,儘管當時大家身穿相同的衣服,卻十分清楚同學們的家境,例如○○○鞋子都穿限定款;XXX常分享外國旅遊經驗。
一個人所擁有的各式資本,不只體現於使用的物質,更鑲嵌在身體慣習、語言形式與生活風格當中。即使大家身穿制服,但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依然能辨識出彼此所處的社會位置。制服儘管在表面上遮掩了社會階層的差異,但差異始終就在那裡。在理解差異、面對差異,以及處理差異的過程當中,制服從來不是有利的盾牌。
另外,肯定制服的論述,也提到了制服在校園安全維護的功能。制服的統一性,或許可以輕鬆辨識出我群與他者,但只要有相對應的替代方案,則可破除對制服的依賴,如許多大學圖書館須持學生證進出。
最後則是對制服的認同感,基於一種對於學校生活的情感投射,一種以學校為尺度的想像共同體。不過這是自己賦予制服的意義,而非它本身所提供的功能,這種主觀情感奠基於個人對學校的認同,有適得其所,也有不得其所的感受,因此這點理論實在說不過去。
教師可以消極扮演秩序的維護者,也可以積極剝除體制內的千絲萬縷。美國教育學者Giroux對老師的期待是成為一名「轉化型知識分子」,能夠對現實存在的問題提出批判,提出因應策略。若學校教育願意承擔更多責任,願意從小積極教育孩子認識、面對及處理差異,而非視而不見,或遮遮掩掩,這對一個人往後的社會生活,才能更兼容並蓄地欣賞多元、尊重差異。
況且,現在法規並非廢除制服或服儀規定,僅只是不得將之作為處罰依據。所以,不喜歡穿裙子的,就脫掉吧!想戴耳環的,就配上自己珍愛的那一副上學去吧!只要懂得尊重,或是從中學習到如何對自己負責。
公告版位
- May 26 Thu 2016 22:47
服儀自主權/不愛穿裙子的 就脫掉吧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